筆的解釋|筆的意思|“筆”字的基本解釋
毛筆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博物志》記載:“蒙(méng)恬造筆”。從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毛筆并非創始于秦代的蒙恬,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在距今大約五千年至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大批的彩陶,上面繪有游動的魚、奔馳的鹿、人面魚紋圖案等等,筆道肥碩,渾圓流暢,有如墨書,應該就是用毛筆一類東西繪制的。
我們今天所用的“筆”字,在商代甲骨文里也已經有了。《說文解字》說:“聿,所以書也。”意思是說,“聿”是用來書寫的工具,是“律”字的最初寫法。漢代學者楊雄在《太玄·飾》中提到“舌聿之利”,“舌”指講話,“聿”指用筆寫文章,就是用其本義的例子。后來“聿”字常被假借表示語氣詞,所以在“聿”上加一個“竹”字頭分化出“筆”來表示本義。今天我們所用“筆”的簡體字“筆”,最早見于北齊的《雋(juān)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北宋韻書《集韻》將“筆”字正式收入書籍里。簡體字“筆”也是一個會意字,從竹從毛,因為最初的筆桿是用竹子做的,筆頭是用獸毛制成的。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陶器、玉器等上面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人們迄今看到最早的毛筆,是1959年在河南省信陽長臺關一座戰國大墓中出土的。該墓出土了一個木箱,箱子里面貯藏有毛筆、銅鋸、削以及竹簡等物。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的一座秦墓里出土了三枝毛筆,秦筆的特點是筆毫扦(qiān)入桿腔內,同過去看到的在筆桿的一頭綁上些羊毛、狼毛之類的毛筆不同。
古人是怎樣隨身攜帶毛筆的呢?據記載,是把筆插在冠前的鬢發上,如同用簪子固定發髻一樣,所以叫作“簪筆”。“簪”是古代別住發髻的一種首飾,是插的意思。“簪筆”是說頭發上插著筆。這是古人隨身攜帶毛筆的一種方式。1954年,山東泊(bó)南北寨村發掘的一座畫像石墓中有兩幅簪筆人物圖。《漢書·趙充國傳》記載有一位叫張世安的大臣“持橐(tuó)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橐是盛放簡牘的口袋,橐內木牘一片片整齊排好,仿佛今天的筆記本。“持橐簪筆”,這句話是說張世安作為漢武帝的親近大臣,手提著裝文書的口袋,頭發上插著筆,勤勤懇懇地侍奉漢武帝幾十年。
“筆”字可以組成很多詞,如執筆、落筆、下筆、援筆、弄筆、舞筆、輟(chuò)筆、代筆、擱筆等等。寫文章要用“筆”,引申開來,所寫的文章也可以稱為“筆”。現在我們還用“文筆”來比喻一個人做文章的文字功夫和風格。凡是和寫文章或毛筆有關的,都可以冠以“筆”字,“筆”就成了修飾語了。比如“筆耕”即依靠寫詩或抄寫維持生活。又如:筆名、筆錄、筆試、筆記、筆跡、筆法、筆力、筆會、筆談……從這些詞里可以看出筆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上一篇:秉的解釋|秉的意思|“秉”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糾的解釋|糾的意思|“糾”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