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杼是什么意思
〖典源〗《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今山東費縣),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zhù,織布梭)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史記·淮陰侯列傳》:陳豨拜為鉅鹿守,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后言“三至之讒”,多指此事,因與“曾母投杼”事有類,故或亦有指投杼事的。
〖釋義〗曾子本自不會殺人,曾母本亦十分相信這一點。但接二連三的傳言使曾母也產生了懷疑,以至嚇得放下梭子逃走。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曾母投杼】《三國志·吳主傳》:“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三告投杼】魯迅《書信·致李秉中》:“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投杼】王充《論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訛、投杼之誤不足怪。”李白《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之二:“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
【曾參殺人】韓愈《釋言》:“市有虎,而曾參殺人,讒者之效也。”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這冤怎伸,硬疊成曾參殺人;這恨怎吞,強書為陳恒弒君。”
【讒言三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三至之讒】《后漢書·班超傳》:“超聞之,嘆曰:‘身非曾參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于當時矣。’”
上一篇:曾母投杼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月下老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