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邯鄲學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詞源: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 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詞由:相傳戰國時代,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外地的人都競相仿效。燕國壽陵地方有個年輕人,聽說了這件事,就不顧千里迢迢,長途跋涉來到邯鄲學習。這個年輕人整天呆在路旁,觀察人家走路的姿勢,幾天以后,他開始模仿著試走,但總是學得不象。為了把趙國人的步法學到手,你就干脆丟掉自己原來的步法,從頭學起。結果,盡管他化了很大力氣,卻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的步法,竟連自己怎樣走路也忘光了,只好匍匐在地,一直爬回家去。
詞義:向邯鄲人學習走路。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機械地模仿,不但沒有學到別人的本領,倒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了。亦作“學步邯鄲”。
書證:《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送項平甫倅池陽》:“論文要得文中天,邯鄲學步終不然。”
上一篇:成語《避其銳氣,擊其情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醇酒婦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