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柯云路。原載《當代》增刊1984年第3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單行本。這是一部反映改革題材的作品。1982年,三十二歲的李向南離開省委機關,來到黃河流域有著久遠歷史而至今還相當落后的古陵縣,擔任縣委書記。他雄心勃勃,立志要改變古陵的落后面貌,創(chuàng)全國第一流的工作。他提出了鼓舞人心的改革計劃,并選擇處理縣信訪站的積案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一天之中解決了十四個積壓案件。縣委副書記兼縣長顧榮的兒子走私銀元,但卻逍遙法外,在全縣提意見、提建議大會上,李向南開誠布公,提出要糾正領導干部的違法亂紀現(xiàn)象。他帶領縣委常委下鄉(xiāng)處理問題,果斷地撤掉了不稱職的干部,解決了黃莊水庫的養(yǎng)魚問題、橫嶺峪公社小學窯洞塌頂問題、鳳凰嶺濫伐樹木問題,表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年輕改革家驚人的工作效率。李向南上任只一個月的時間,便政績斐然,被群眾譽為“李青天”。但是這顆政界新星,也遇到了強大的保守勢力的抵抗和壓制。顧榮在古陵苦心經(jīng)營三十年,已經(jīng)形成一個盤根錯節(jié)的權力網(wǎng)。當李向南被派來古陵就任縣委書記時,顧榮對于這個老上級的兒子而今又成了他的上級的年輕人的到來,是頗為不快的。開始,他想用某些手段駕馭他,甚至想用老關系的溫情融化他,并采取了“以靜制動”的斗爭策略。后來,李向南勢如破竹的改革進程打亂了顧榮的防御部署。他們針鋒相對,斗爭趨于激化。于是,顧榮住進縣委招待所的“貴賓院”,操縱他的追隨者,調(diào)動各種手段,對李向南進行反擊,最后竟搬來了地委書記鄭達理。李向南宏圖未展,就深陷于被動之中。作品通過古陵縣這場改革與反改革的斗爭,反映了人們呼吁改革、要求改革的社會心理,揭露了阻礙改革的社會勢力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某些歷史惰性,尤其是顧榮形象的塑造,對于全書揭示新時期社會矛盾的本質(zhì)起著重要作用。作品構圖宏偉,氣勢磅礴,眾多的人物,復雜的關系,意想不到的事件,橫逸旁出的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浪浪相推,給人一種緊迫之感。作品發(fā)表后,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xù)劇,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對李向南的形象,也展開了討論。有人認為李向南是個有特色有新意的人物形象,他體現(xiàn)了一種激情、一種氣質(zhì)、一種效率和步伐、一種沖決羅網(wǎng)的義無返顧的精神。有人認為李向南的形象有些理想化、概念化。也有人認為在李向南身上流露出一種封建的“青天”意識,對這種意識的肯定和贊揚,有悖于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上一篇:姜嵐《新居》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柴珮珍《新結識的伙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