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前后產生、區別與中國古典詩歌、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古典詩歌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曾取得過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它逐漸走向僵化。古典詩歌在形式上的種種限制,已無法適應不斷變化而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拔逅摹毙挛膶W運動是從新詩革命開始的。它主張白話俗語入詩,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主張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容。當時,錢玄同、胡適等人將新詩稱為“白話詩”、“白話韻文”、“國語的韻文”等。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新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第一本用白話寫成的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年)。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并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年)。
新詩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這對新詩藝術方法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體式。從“五四”運動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
上一篇:斷續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新聞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