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一生中,對我們恩情最深的莫過于父母,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一個人如果對給予自己生命、辛勤哺育自己、對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順,那他就喪失了人最基本的“良心”,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當被問到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時,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比爾·蓋茨的回答發人深思。
孝順父母歷來都備受賢人推崇,在社會日趨文明進步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倡導和弘揚這種優良的文化傳統和做人美德,讓自己的小家其樂融融,讓整個社會上洋溢著尊老敬老之風,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然而,近年來,我們從各界新聞中不斷看到關于父母因遭子女虐待而不得不訴諸法律的報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聽說有些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間因不愿贍養父母而發生口角或沖突。
孫敬修說:“不孝敬父母還不如一只烏鴉。”烏鴉有個很好的別名,叫“孝鳥”。烏鴉雖然樣子難看,叫得也不好聽,可它們是很孝順的。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就天天飛到東,飛到西,不怕刮風下雨,也不怕大雪紛飛,四處尋找食物。食物找到了,小烏鴉舍不得吃,叼回來先一口一口地喂給父母吃,就像小的時候父母喂它時一樣。
現在有個別子女,父母老了,便丟開不管,叫他們挨餓受凍,或者給他們氣受,甚至使得他們悲憤而去,這些行徑還真不如一只烏鴉呢!連烏鴉這種飛禽都懂得孝順父母,作為人,卻居然不懂得這個道理,這是多么可恥又是多么可惡!
中國有一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說:樹枝想要安靜,可風總是不停地刮,它沒法安靜;兒女想要侍養父母,可父母快要離世了,等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趁父母在世的時候就好好贍養他們。否則,等父母離去了才追悔莫及,那還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們該陪陪父母的時候一定不能因自己工作忙或者事情多而找借口拖延,父母健在時我們一定要珍惜和他們共度的每一寸時光,否則將會后悔莫及。
有些人認為,給父母吃的、喝的,穿的,或者每月寄些錢給父母,就是孝敬父母了。其實,這是對孝敬的誤解。儒家圣人孔子就不認可這種觀點。
孔子認為,如果對父母只是給吃給穿給用,言語不敬,也無暇關心照顧,那同對待犬馬有什么兩樣呢?
孔子所說的“敬”,最重要的是要和顏悅色,也就是說話要溫和,臉上要有喜悅之色。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老年人的心靈已經飽經風霜,尤其需要子女和顏悅色的關懷。一位著名學者指出:“和顏悅色是老年人的維生素,它甚至比維生素C、維生素B的作用還要大。”如果我們對父母說話態度急躁,總是呵斥數落,作為生養我們一場的父母,他們怎會不傷心呢?
一般來說,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并不是非得好吃好喝。如果你的經濟條件不好,你把米飯、面條、白菜豆腐放在小桌上,說一聲:“爸爸、媽媽,趁熱吃吧!”那父母吃起來,也會覺得非常香甜。相反,如果你把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往桌子上一撂,一言不發,或者板起面孔說:“吃吧!”即便是再好吃的東西,父母吃著也會不是滋味。
那么,為人子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才算是盡了孝道呢?對待我們的父母,我們不僅要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要尊敬他們。歸結起來,要把握三條原則,即合情、合理與合法。
(1)合情。即子女行孝應以愛心為本,以感情為重,設身處地地盡力為父母著想,在對父母表達關懷之情時,應采取其樂于接受的方式。
(2)合理。即子女行孝應適當地運用理性,考慮事實,顧全事理,不要沖動短見,為近誤遠,以小害大。行孝應量力而行,不宜過度,走入極端,尤不可因行孝而自殘自虐自貶,否則即成“愚孝”。
據報道,南方某地,有人在外經商賺了大錢,衣錦還鄉之后,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盡自己的孝道,在父母還在世時就為其假設靈堂,大作道場,揮金如土,只為博得一個“孝子”的名聲。這種做法,只能說是愚昧,是搞封建迷信,實不可取。
(3)合法。即子女行孝應不違反現行法律,不可因為孝順父母而有違法犯罪之行為。父母如果要子女做不法的事,子女應好言相勸,不可以孝之名,鑄下大錯。
上一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下一篇:選擇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