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提倡以儉治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邢臺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
魏征一生剛正磊落,由于敢于直言相諫,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為歷史的一面“鏡子”。魏征身上具備許多優秀品質,其中節儉樸素堪稱世人的楷模。
由于李世民對邊境各少數民族和四鄰各國都采取了較好的安邊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國家興盛。于是,被幸福沖昏了頭腦的李世民,不斷地在宮中大會賓客,鋪張歡迎。眾大臣們都在享受著這歌舞升平的日子,對李世民歌功頌德,唯有魏征坐在一旁,沉默不語。他看著這無盡的山珍海味,金杯銀盞中,人們都陶然欲醉。
醇香四溢的酒氣中,金燦燦的大殿中熏香繚繞,四周擺著各種精美的玉石、金銀諸器,锃锃發光。一切都是如此的富麗堂皇。李世民早就忘記了唐初幾年的艱難,也忘記了隋煬帝揮霍無度、奢侈誤國的教訓。魏征看到這一切,再也忍不住了,他覺得此時必須立即提醒李世民。
于是魏征巧妙地利用了李世民讓他發表見解的機會,對他說:“陛下,如今天下四方已經安定,國家初見興盛,臣為此無限欣喜。可是,臣又有所憂慮,國家值此方興未艾之時,陛下您現在住在這金碧輝煌的宮殿,飽享這些美食珍饈,會不會‘居——安——忘——危’呢?”李世民正在興頭上,忽然聽到“居安忘危”這四個字,不禁一呆。魏征緊接著說道,“陛下,樹根如果不深,枝葉就不會茂盛!大唐的根基現在還不深厚,您理應居安思危,杜絕奢侈和浪費,一如既往地提倡儉樸,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久遠啊!”
李世民聽了此言為之一震,看著魏征,剛想說話,忽然一侍臣進宮來報,原來又有十個國家的來使要來朝見。李世民聽后十分高興,立刻下了一道口諭,要求朝廷舉行隆重的儀式款待來使,要好好地在來使面前顯示一下大唐的國威。
魏征一聽,立刻就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費大量錢財。他苦苦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魏征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魏征向李世民說道:“臣還是剛才那句話,陛下應當居安思危!大擺儀式接待西域來使,臣以為這樣做于國不利。眼下邊境百姓還很窮困,這么多的使者們要來,其人數不會少于千人。沿途幾千里,我們遠接近迎,開銷會非常大。眼下四鄰來使,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和邊境百姓互相貿易,我們可以答應這個要求,使雙方互通有無,這樣的話,四鄰滿意,百姓高興,我們也可以不必鋪張歡迎。既節儉,又友好,豈不兩全其美!”
李世民聽后,十分歡喜。剛才“居安思危”的勸告,深深地觸動了李世民。他馬上把剛剛下的口詔收回,速派人傳令,停止了遠迎。
公元642年,魏征染病臥床,李世民派遣使者探視。發現魏征一生節儉,甚至連個正廳也沒有,李世民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建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征死了,從此,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妙語點睛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魏征一生提倡節儉治國,并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他去世后,李世民為了褒獎他,原打算用一品大員的規格好好地給他辦辦喪事。但魏征夫人裴氏卻上書給李世民說:“征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李世民無奈,只好改以二品官的葬禮標準,用白木做的車子和白布縫的篷子給魏征送葬。
警世良言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上一篇:顏真卿勤學書法
下一篇:黃遵憲縫補衣服但穿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