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畢生著《國榷》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著作有《國榷》、《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游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談遷是明代史學家,自幼刻苦好學,一生未曾做官,而是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持生活。29歲那年,母親病逝。在守喪期間,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他認真通讀了陳建所著的《皇明通紀》,發現這本記錄大明歷史的書錯漏甚多,見解膚淺。因此談遷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史書的志愿。在此后的27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共借閱了有關明史諸家的史書100多種,并一本本地相互對證比較,一條條記錄下來,終于集5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陸續改訂,分門別類地進行綜合研究,近27年內六易其稿,終于在1647年8月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然而,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夜里,小偷潛入他家,把他的書稿全部偷走了。
當時,談遷已是55歲的人了,多年的心血被小偷盜走,他心中無限悲痛。可是,這沉重的打擊并沒有把談遷打倒。他發憤重寫,并堅定地說:“只要我手尚在,我就一定要重新撰寫。”
為了重新收集史料,不論風吹雨打,還是烈日炎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人們總能看到年邁的他拄著一根拐杖,彎腰駝背,艱難跋涉。他重新遍訪各地藏書之家,懇求讓他參閱一下有關書籍,然后拼命抄寫整部頭的書。經4年努力,終于完成新稿。
《國榷》新稿完稿后,談遷卻依然覺得稿子仍需要推敲,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為了考證明朝萬歷到崇禎這幾十年的史實,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的兩年半中,談遷收集史料,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他走訪明朝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連殘垣斷碑也不輕易放過,充分地對書稿加以補充、修訂。
回到家鄉,談遷花了大量的時間,終于將《國榷》訂正完畢,全書108卷,500多萬字。書成后,他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國榷》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后,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妙語點睛
偷書稿的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談遷家貧無財物可偷,于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泄憤。一個“史學家”27年嘔心瀝血的成果就這樣一夜之間消失,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然而,談遷迅速從沉淪中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這是何等的瀟灑和堅強。也只有這份無畏的堅持才能成就這一部史學巨著。
警世良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上一篇:蕭道成勇棄“玉介導”
下一篇:趙匡胤儉樸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