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承祖的癡姨和狄仁杰的姨娘
為了追求富貴而不擇手段地投機鉆營、攀龍附鳳,是國人古已有之的陋習。然而,卻有這樣兩位特立獨行的奇女子,非但不屑于此道,而且將身居高位的親屬主動送上門來的富貴強行推出去,堅定地選擇過屬于自己的清貧本分的生活。這兩位奇女子,就是北魏權宦苻承祖的“癡姨”楊氏和唐代名相狄仁杰的姨娘盧氏。
北魏閹宦苻承祖曾經(jīng)顯赫一時。《魏書·閹官列傳》載:
苻承祖,略陽氐人也。因事為閹人,為文明太后所寵,自御廄令遷中部給事中、散騎常侍、輔國將軍,賜爵略陽侯,兼典選部事,中部如故。轉吏部尚書,仍領中部。高祖為造甲第,數(shù)臨幸之。進爵略陽公,安南將軍,加侍中,知都曹事。初太后以承祖居腹心之任,許以不死之詔。后承祖坐贓應死,高祖原之,削職禁錮在家,授悖義將軍、佞濁子,月余遂死。
常言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苻承祖大紅大紫之際,三親六故紛紛前來,有索要官帽子的,有索求錢財?shù)模兴饕课萏锂a(chǎn)的,不論是誰提出要求,苻承祖都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使得凡和他沾親帶故的,個個皆大歡喜,人人各得其所。
就在這些人腰紫衣金、吆五喝六地頻繁出入京城、恣意享受的時候,苻承祖的姨娘楊氏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七繪聲繪色地記載了楊氏與眾不同的選擇:
初,魏文明太后寵任宦者略陽苻承祖,官至侍中,知都曹事,賜以不死之詔。太后殂,承祖坐贓應死,魏主原之,削職禁錮于家,仍除悖義將軍,封佞濁子,月余而卒。承祖方用事,親姻爭趨附以求利。其從母楊氏為姚氏婦獨否,常謂承祖之母曰:“姊雖有一時之榮,不若妹有無憂之樂。”姊與之衣服,多不受;強與之,則曰:“我夫家世貧,美衣服使人不安。”不得已,或受而埋之。與之奴婢,則曰:“我家無食,不能飼也。”常著弊衣,自執(zhí)勞苦。承祖遣車迎之,不肯起;強使人抱置車上,則大哭曰:“爾欲殺我!”由是苻氏內(nèi)外號為“癡姨”。及承祖敗,有司執(zhí)其二姨至殿廷。其一姨伏法。帝見姚氏姨貧弊,特赦之。
古語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楊氏丈夫家貧窮,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楊氏遂和夫君一起過起了清貧的日子。時間一長,為人本分的夫妻二人便習慣了這種屬于自己的清苦日子。外甥苻承祖發(fā)跡以后,沾親帶故的多得到了好處,擺脫了貧窮,楊氏卻仍然像從前一樣經(jīng)常穿著破舊的衣服,整天自己干活,從來也不向外甥開口。姐姐勸她時,她總是說:“姐姐您雖然有一時之尊榮,可是不如妹子我有無憂無慮之歡樂。”姐姐心疼她,經(jīng)常送些衣服給她,她總是不要;姐姐一定要強給時,她便說:“我丈夫家世代貧窮,穿上這好衣美服,總感到不自在。”姐姐送她奴婢,她便推卻說:“我家里沒有多余的糧食,養(yǎng)不起奴婢。”始終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苻承祖請母親勸說姨娘,苻母隨即把兒子的話轉告給妹子。苻承祖派人前來迎接,楊氏便躺在炕上不起;來人費了很大的勁才勉強將她弄到車上,楊氏便在車上大哭大喊:“你們想要殺我呀!”見楊氏如此之犟,不通人情,不可理喻,苻家的人便給她起了一個綽號——“癡姨”。
幾年后,苻承祖因貪贓獲罪,被削職禁錮在家,魏高祖還獨出心裁地用“悖義將軍”“佞濁子”的封號來羞辱他。苻承祖抑郁而死后,家人被殺戮,親戚也受到了株連,一個姨娘被砍頭,只有“癡姨”楊氏因一向不肯沾外甥光的故事人盡皆知,而得到了朝廷的特赦,幸免于難。不待說,在苻承祖案發(fā)后,楊氏沒有受到牽連而得以獨善其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在苻承祖大紅大紫之際安于清貧絕不沾光的堅定選擇。
狄仁杰是唐代名相,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杰出政治家。武則天稱帝時期,狄仁杰全力輔佐女皇,為百姓們做了許多好事,贏得了女皇武則天的敬重。武則天晚年在究竟是立自己的侄兒為太子,還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一事上左右反復,猶豫不決,狄仁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力勸武則天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由于狄仁杰的堅持,武則天最后采納了狄仁杰的建議。狄仁杰在關鍵時刻所發(fā)揮的特殊作用,對于武則天死后鏟除武氏集團、再造李唐王朝,至為緊要。故而,在狄仁杰死后,隨著李唐政權的鞏固,對其評價也越來越高。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常年為國事操勞的狄仁杰同樣有自己的那份親情,同樣想幫助一下自己的親戚。《太平廣記·婦人二》記載了狄仁杰和他不知名的盧氏堂姨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狄仁杰只是扮演了一個常人的角色,而他的姨娘盧氏卻因這段掌故而獲得了天下人永遠的景仰。
狄仁杰之為相也,有盧氏堂姨居于午橋南別墅。姨止有一子,而未嘗來都城親戚家。仁杰每伏臘晦朔,修禮甚謹。常經(jīng)雪后休假,仁杰因候盧姨安否。適表弟挾弓矢,攜雉兔而來歸,進膳于母,顧揖仁杰,意甚輕簡。仁杰因啟于姨曰:“某今為相,表弟有何樂從,愿悉力從其旨。”姨曰:“相自貴。爾姨止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仁杰大慚而退。
上述記載動感強烈:狄仁杰利用休假之暇,前往長安城外午橋南邊莊園看望盧姨,正趕上表弟腋下挾著弓箭手里拎著山雉野兔從外面回家。他進屋后就侍候母親用飯,一面向旁邊的狄仁杰隨便地打招呼致意,并不把這位當朝宰相十分放在心上。仁杰心有感觸,便向堂姨說:“我現(xiàn)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歡干什么,我一定盡力讓他如愿以償。”言下之意十分明顯,只要姨娘點頭同意,他便可以舉薦表弟出仕做官。為官嚴謹?shù)牡胰式苣苷f出這樣的話來,已經(jīng)是很不容易了。不承想,盧姨聽后并不領情,只是淡淡地回答說:“宰相的權勢自然是極為顯貴的。你姨只有這么個獨生兒子,我可不想叫他去侍候女皇。”盧氏不經(jīng)意間說出來的這番話,令狄仁杰追悔莫及,無言以對,只得帶著一肚子羞愧離去了。
從狄仁杰姨娘簡短而又堅定的話語中,不難察覺這位民女憎愛分明的政治傾向性。太后武則天公然取代李唐王朝,建立大周帝國,自稱女皇,在國人眼里的形象卻是負面的。狄仁杰雖然貴為宰相,在盧氏眼里則不屑一顧。故而,她才直截了當?shù)馗嬖V狄仁杰說,他可不愿意讓自己唯一的兒子去服侍女皇武則天。寧可種田打獵,自食其力,也不愿意麻煩當權的外甥,更不愿意去做武則天的官員!盧氏如此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自然會令狄仁杰心生愧疚,無言以對。故事雖然簡短,含義卻頗深刻,既含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政治立場問題,也含有“人窮志不窮”的氣節(jié)操守問題。因為故事的一方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政治家,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又讓這位大政治家羞愧莫名,因而就更有啟人心智的價值。
苻承祖的“癡姨”楊氏和狄仁杰的姨娘盧氏都是普普通通的民女,如果不是因為她們皆有過與身份顯赫的侄兒的不同尋常的交往,顯然是不會青史留名的。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曾提出“得附驥尾而至千里”的觀點,認為“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如果用這個觀點來比附這兩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奇女子,則大謬不然。不論是苻承祖也好,狄仁杰也罷,都曾在自己的姨娘面前相形見絀。
如果說狄仁杰的姨娘不肯沾侄兒的光有政治上的考量、不愿意讓兒子服侍女主武則天的話,那么,苻承祖的“癡姨”不肯沾侄兒的光,則完全是出于本分人的真性情。“癡姨”并不懂多少政治,她不肯沾侄兒苻承祖的光,并不是因為厭惡北魏當權者,更不是預見到了苻承祖日后的悲劇下場,而是自己的天性使然,即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楊氏與眾不同的可貴之處在于不起貪心,不存非分之想,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或許她并不知道黃石公的名言“香餌之下,必有死魚”,也沒聽說過“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樂而后有憂”。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楊氏似乎也不是一個知識女性,肚里沒有多少墨水,她所堅守的僅僅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安于貧窮。
后人之所以看重并大加渲染上述兩個典故,顯系“物以稀為貴”使然。在物欲橫流的污濁社會中,“天下紛紛,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觀價值觀的嚴重扭曲導致了對諸多病態(tài)現(xiàn)象的見怪不怪。譬如,苻承祖“癡姨”厭惡裙帶風之所為,原本是正常不過的選擇,在世人的眼里卻被視為癡呆,視為缺心眼。為了將嚴重顛倒了的是非價值觀念重新顛倒過來,古人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了近乎鳳毛麟角的上述掌故,自然會不遺余力地進行正面宣傳。
老子有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富貴名利的誘惑面前,能否把持得住,究竟作何取舍,苻承祖的“癡姨”楊氏和狄仁杰姨娘的典故,穿越時空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對于人們的思考選擇,依然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上一篇:臣行意
下一篇:誠信是立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