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生在世幾十年,有人成功,有人失??;有人錦衣玉食,有人露宿街頭;有人名垂青史,有人抱憾終生。同樣是人,為什么會差別這么大呢?
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很復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看他生命的“底蘊”是不是很深厚。
什么是生命的底蘊呢?
爺爺好打一個比方,一個人生命的底蘊就跟種莊稼的地力差不多,因為爺爺種過地,當過農民,知道土地的肥沃或貧瘠直接決定打糧的多少。農民說那塊地有勁(肥沃),莊稼長得好,就是這兒的“地力”好。爺爺把知識的多少比喻為土層的厚薄,即知識豐富(土層厚),無論做什么事,都容易做好(土層厚,無論撒下什么種子都容易發芽生長)。而知識淺薄(土層?。?,則無論什么事都不容易做好(就像種子無法發芽生長一樣)。所以爺爺把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比喻為一個人事業賴以成長的“地力”,即生命的地力(或叫生命的底蘊)。你的社會地位、生活質量,都將取決于你的“地力”——知識儲備、經驗積累及思維創新的能力。
一個人怎樣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底蘊呢?前提只有一個,他必須是個肯于學習、善于學習、持續學習、具有很強學習力的人。
這是爺爺回顧六十年人生得出的最痛徹的感悟。
爺爺小時候也常聽大人們說要好好讀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爺爺當時并不理解讀書的重要性,對大人們的勸誡不以為然。而今,當爺爺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時,爺爺卻老了。這正應了“少年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的古訓。當今天反過來再勸誡年輕人要好好學習時,年輕人仍跟爺爺當年時差不多,對學習并不太放在心上,甚至對大人們的督促感到厭煩。爺爺感到,這也許正是人生的悲哀,是一個家族的悲哀,如此一輩輩地重復下去,哪一輩子才會有大出息的人呢?
爺爺深愛著自己的小孫子,為有你這樣一個聰明、帥氣、健康的孫子感到無比幸福。你從嬰幼兒時,就表現出聰穎過人的天賦,大家都認為你是一塊好材料。但是,孫子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呢?爺爺放心不下呀!孫孫將來會不會成為俊才,關鍵還要看孫子長大后是不是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是不是個肯于學習、善于學習、有持續學習能力,從而成為一個有深厚生命底蘊的人。
你長大后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會有很大的差別。有文化知識的人無論讓他去做什么,就算他從沒做過的事,他都會很快適應,很快進入角色,并找到竅門,做出成績。而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卻做什么事都是笨手笨腳,難以適應,甚至把好事辦糟,貽笑于人。什么原因呢?就是人的生命底蘊的差異所致。
這一點,爺爺是有切身體會的。爺爺三十四歲那年從農村調入縣城,當時是1982年11月26日,剛調入縣文化館,一天文化館的工作還沒有做,館長就讓爺爺寫文化館的全年工作總結,接著寫下年工作規劃。爺爺沒有因為沒做過而不做,沒做過或不會做,都不是推托的理由。爺爺干脆住在會議室,通宵閱讀歷年留下的資料,總結其中規律,再憑多年的工作積累,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任務,還獲得領導的賞識。爺爺根本沒想到,第二年調入縣文化局,第三年竟被派回文化館做了主管業務的館長。
爺爺之所以能適應這么快,就是因為平時肯學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樣,爺爺四十二歲剛一調入龍江人民銀行,也馬上要寫全年工作總結和下年工作計劃,三個月后即被黨組定為行長后備干部。四十八歲時,調入齊齊哈爾市組建商業銀行,一天專業銀行的業務沒做過,竟也比較成功地當了五年的基層銀行行長。
什么原因讓爺爺適應這么快呢?是知識的底蘊,是平時注意積累“生命的地力”所致。
正是因為爺爺有這些切身體會才啰啰唆唆,反反復復地告誡你,長大以后要想做個生活中的強者,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努力“蘊蓄生命的地力”。無論遇上什么事情,不管做沒做過,會不會做,永遠都不是推諉或尋求諒解的理由,而且正是這種勇往直前、知難而進的選擇,成了“逼迫”一個人快速提高的過程。“現學現賣”固然是一種學習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閑置忙用,在平時養成勤于學習、喜歡思考的好習慣,注意“蘊蓄生命的地力”,做好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
孫子長大后世界會是什么樣,爺爺或許都趕不上了。但世界必然是一個科技、信息高度發達的網絡經濟、智能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極快。爺爺體會到,近一百年世界的變化超過過去五千年的變化。每天睜開眼睛,面臨的都是新事物。你今天是個人才,可是,如果不學習,過一階段就有可能成為庸才。世界在變,我們必須也要跟著變(學會適應和改造)。如今,人口的膨脹、資源的匱乏,以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使生存的競爭十分慘烈,而確保自己有生存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蘊蓄生命的“地力”的能力)。未來世界唯一持久的優勢就是有能力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提升學習力,是大勢所趨,是提升“生命的地力”的必然。那么,什么是學習力呢?為什么同樣在努力學習,不同的人收獲卻大不一樣呢?
爺爺認為,真正的學習力,不僅是能聽懂,不僅是學會記住,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抓住規律,領會精神,汲取精華,懂得如何去運用知識。探求知識時,一定注意不要把書“讀死”。學習的本質,不在于記住多少知識,而在于利用知識引發思考,從而有新發現,有新創舉。有一些人,讀了書,就機械地照搬書本,不懂用學到的知識指導實踐,不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淺嘗輒止,生搬硬套,當然會越學越愚。有的人就因為“死讀書”讀愚了,而執拗地認為讀書無用,拒絕讀書,排斥學習,這是更無知的表現。這好比吃魚的過程:選書是“捕魚”,讀書是“吃魚”,但吃下去的魚不是簡單地藏在肚子里或排泄掉,而是要細細消化,去粗取精,轉變為營養,吸收成為自己的能量。如果只讀不思考,縱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力,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個書呆子。
真正的學習力,是要深入到哲學的方法論層次,用系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整體思考代替片面思考,以動態思考代替靜態思考,學會對所學知識的活用和整合,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即能想到人所未想,見到人所未見,這實質是一種思維模式或心智模式的轉變。正是這種學習力決定著學習的效果。
具有學習力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會是一個威力無邊的人,這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了,但確實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頭腦不是一個供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可以被點燃的火把。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是成功人士必備的素質。善于思考,就能發現疑問,發現疑問就請教,請教多了,就會使知識日漸豐富。《尚書》有云“好問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思考之花,只能在知識的土壤上盛開。前提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具有學習力的人。
有沒有學習力,還表現在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上。許多人認為一走出校門,就完成了一輩子的學習使命,這是糊涂觀念。學習是伴隨終生的課題。而人的區別,往往就表現在這里,誰終生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誰才會成為人生的佼佼者。一日三餐,是補充身體對營養的需要,而不斷地學習,是對心靈的喂養。人難免每天為溫飽而奔波,但是,有些人卻因為無止境地追求物欲,而不再重視學習。爺爺認為,當一個人不再刻意追求外在的財富,而是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注重對內心世界的滋養,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時,就近于圣人的境界。
其實,學習無處不在。比如會客、旅行、聚會、會餐時,能利用一切機會主動與別人交流(或專門討教),讓自己多懂一些道理(哪怕是學會一個單詞),試想,若能堅持數年,必將造就一個真正的智者。
知識是“土壤”,只有深厚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屬于自己的卓越智慧之花。面對林林總總的大千世界,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要用思考、用眼光加以辨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汲取那些精華,積淀自己“生命的地力”。
闊闊,你在孩提時代,或許一時還不能完全理解爺爺所說的內容,但你一定要努力去弄懂它。哪怕那個可以指導你的人在天涯海角,也要登門去求教。在你努力去攻克一個個不懂的問題的同時,你的學習力就在提高,你的“生命的地力”已經逐步“肥沃”起來。
學習不僅是從書本上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學問,別人的成功與失敗、別人的經驗與教訓,包括我們自己的進步和挫折,都是我們反思、汲取人生智慧的好教材。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是來自別人經驗的積累;從生活中悟出的智慧,是源于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對于有心的人沒有沒用的東西,廣泛聯想,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深入思考,是增長知識的好方法。
孫孫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感到自豪,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積淀下來的無比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載籍豐富,源遠流長。無論道家、儒家還是法家,都對社會、人生、自然,有精辟的論述。你是一個炎黃子孫,想積蓄自己生命的“地力”,你就必須汲取祖宗們留下的智慧。無論社會上有些人怎么排斥傳統文化,你都不要為其所惑。只有不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人,才會有詆毀的態度。只有真正走進這座云蒸霞蔚的文化寶庫之門,才會為它的魅力所震撼。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對于國家,如果丟掉傳統的優秀文化,等于弱化了中華民族長期賴以維系發展的信心和凝聚力。一個國家主席有如此遠見情懷,實乃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從修身角度看,優秀傳統文化是生命的地力之源。古人總結了許多精辟的人生典籍,如《格言聯璧》里就有一段話:“輕(輕佻)當矯之以重(穩重),浮(浮躁)當矯之以實(踏實),褊(褊狹)當矯之以寬(寬宏),執(固執)當矯之以圓(圓融),傲當矯之以謙,肆(放肆)當矯之以謹,奢當矯之以儉,忍(殘忍)當矯之以慈,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放言當矯之以緘默,好動當矯之以鎮靜,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怠惰當矯之以精勤,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溪刻(刻?。┊敵C之以渾厚?!本渲胁粌H充滿了辯證關系和分寸感,更是圓熟人生經驗的高度概括。孫孫如果慢慢揣摩透其中玄機,將受益終身。
當然,孫孫學習諸子百家的經典,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辯證的眼光繼承和光大。
古今中外,無數成功人士,無不是學習的典范。九百多年前主編了《資治通鑒》的司馬光,雖然僅僅活了六十八歲(1019~1086),卻用十九年時間,完成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跨越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編年史鴻篇巨制。僅手稿就整整裝滿兩間屋子,表現的是何等的毅力呀!這是一部治理國家、管理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通鑒”,如今難道我們連讀完它的意志力也沒有嗎?
爺爺少年時期讀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讀了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傳記,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為他們能在那么極端困難的境遇里掙扎著、頑強地學習的精神所感動所激勵。他們的成功與他們的付出是成正比的。爺爺正是從那時立志,要像這些人物那樣,做一個有志于學習的人。
我的孫子,在能讀完爺爺這些文字的時候或許已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或者是個相當任性、熱衷于玩樂的“小野馬”。爺爺希望,爺爺的良苦用心你能理解。如果你正處于玩物喪志階段,你應該猛醒,摒棄一切惡習,埋頭讀書,努力“蘊蓄生命的地力”。
學習對有些人來說是個苦差事,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精力去應對。做學問,不能急躁。做學問的功夫猶如“煎藥”,猛火燒開后更須慢火煨,才現“滋味”。即前人講的“優游涵泳”,張弛有度,漸漸得其精髓之意。越是不愛學習的人,越有一種沉重的“無奈”的感覺。其實,學習是一種充滿樂趣、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精神享受。到廣闊知識天地中去遨游,體驗那些人類積累下來的寶貴人生經驗,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從迫于壓力學習到自覺形成學習習慣,是學習境界的一大飛躍,當你達到這一境界時,你才真正地理解了學習的樂趣,并步入學習佳境。
一個人在長身體時期,每天去量量身高,根本看不出比前一天長高了多少,但事實上每天都在長。半年或一年后,偶爾一量,會發現的確長高了許多。學習知識也一樣,每天學習一點點,也看不出自己有多么明顯的提高??墒牵涍^數年努力,有了量的積累,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成了學者。如果放棄了“每天學習一點點”,就永遠是原來的老樣子。
用知識打扮的生命,會更絢麗和堅實。
為了做到這一點,孫孫必須堅決摒棄掉自身懶散、任性、貪玩的壞習氣,確立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確立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堅持向更高遠的方向努力。丹尼斯在《偉大的種子》一書中說:“大凡成功人生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計劃,并能持之以恒,時刻不忘?!辈幌氘攲④姷氖勘皇呛檬勘狈W習力的士兵也絕當不了將軍。你要試著制訂一個與個人成長、與未來崗位需求相匹配的,相輔相成的學習計劃,這個計劃越與實際貼近越能學進去,階段目標越明確越容易成功;而脫離實際的計劃是好高騖遠,是空想,很難實現,也容易遭受挫折。這個計劃,可以請你身邊的老師指導,幫你建立。
十九歲步入仕途、官歷四朝的顏之推告誡子孫:“有志向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是凡人?!币馑际怯兄鞠虻娜?,就能經得起困苦磨煉,成就一番事業;沒有志向、沒有毅力的人,就會懈怠,從而成了平庸之輩。這話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了,讀來對我們仍是那么親切而適用。
總之,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水泉溉,心以理義養。你想不同于旁人,就必須有不同于旁人的志向和實現這一志向的奮斗歷程。而無論將來做什么事,有豐富的知識作為生命的底蘊,就會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就會有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下一篇:選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