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沓習慣是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生活的周圍,總有人這樣感嘆:“壓力真是太大了,總有很多事做不完?!逼鋵崳愕膲毫暮味鴣砟兀咳绻麖牟煌涎訒r間,還會如此忙碌嗎?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周一的早上,整裝待發的你來到公司,上司交代給你一件任務,并囑托你這件事十分緊急,周一下班前必須交上去,你連連點頭,你明白這是上司在給你表現的機會。你暗下決心,一定好好工作,不過不急,還是先把辦公室收拾一下吧,太亂了;還有,最好先沖杯咖啡,早上人的精神狀況不是很好;再看下微博吧,看看周末好友們都去做什么了;新聞也該瀏覽瀏覽……就這樣,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你的工作還未開始。
相信這是很多職場白領工作的寫照。你是不是經常會陷入這種泥潭中不可自拔,你是不是覺得壓力很大,甚至已經無法透氣了?我們發現,在接受一項工作任務后,由于拖延,時間慢慢流逝,我們也逐漸變得焦躁和不安,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們會選擇更多其他的方法來逃避,到了工作的截止日期,我們開始坐立不安、充滿焦慮感,壓力直接撲向我們,讓我們十分難受。
其實任何一名拖延者都清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知道拖延的負面效應,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地進入到這個泥潭中,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大致分析一下,原因有:
第一,太過自信
一些人在接受任務時,會想:“太小兒科了,根本不值得我花費精力和時間去處理,過兩天再說吧,不著急?!比欢?,他們輕看了事情的難度,當時間接近尾聲時,他們再著手開始處理的時候,發現時間已經不夠了。
第二,自信心不足
與第一種情況完全相反,這些人對自身的能力進行評估時,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會影響其他同事的工作進度,尤其是被其他人催促后,他們的自卑心更嚴重了,于是,為了逃避這種心理,他們就選擇了拖延。
第三,排斥工作
一些人面對難度大、費時多的工作,會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于是,他們便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甚至到截止時間也不愿意開始執行。
其實,日常工作中,我們在執行某項任務時,總會遇到一些問題。而對待問題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不怕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千方百計消滅問題,結果是圓滿完成任務;一種是面對問題,一籌莫展,不思進取,結果是問題依然存在,任務也不會完成。
第四,拖拉的壞習慣
拖延勢必會造成壓力,而壓力過大對于一個人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呢?
1.制訂工作計劃
在開展工作時,我們可以作出一個詳細的關于每月或者每周的工作計劃,并養成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避免工作時緊時松,使工作時間得到合理安排。
2.克服畏難情緒,規定自己首先處理一些重要事務
我們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事務,對此,很多人認為,先處理那些不緊要的事務,會起到激勵自己的作用。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把最緊要的拖到最后來干,你會發現,經過一天疲憊的工作后,你已經沒有精力和時間來完成它了。
而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實際上是因為有畏難情緒,有意識地回避那些重要的、難度大的工作。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這樣的心理傾向,首先著手最重要工作,用足夠的時間精力來處理它,并把它辦好。
3.為自己設置一個必須要完成的期限
曾經有個實驗,面對一個學習平均成績很低的兒童,家長準備讓他修學分最低的功課,但兒童心理學家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建議他多修一些課。結果出乎大家意料,這個學生多修課后,所有功課成績不降反升。事實上,這個學生要做的就是打起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發現距離最后期限的時間還尚早,那么,我們也不會有緊張感,而隨著時間的迫近,我們的緊張程度就會增加;而到了最后期限,我們完成任務的積極性、關注度就會完全被激發出來。
為克服惰性,避免拖拉的現象,我們應該為工作設置一個盡可能短的完成時限,通過給自己壓力而產生動力,這樣,所有的工作便能盡快地完成;而對于那些對未來起重要作用的長遠目標和長遠規劃,則應進行合理分解,并把這些分解后的目標細化到也設置一個嚴格的時限,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將這些小目標忽視和遺忘。
總之,時間在現代社會里已成為一種有限的資源,為此,我們必須戒除拖延的壞習慣,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壓力,從而更輕松地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
上一篇:找到正確的方法,及時宣泄出負面情緒
下一篇:掌控小情緒,讓自己享受多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