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把人比作植物,但非是某一種,比如說樹:松樹,偉岸;柳樹,瀟灑;或者楠木,高貴。
人是一片森林,并納了喬木、灌木,抑或野草。時見高大,時見平凡,時見精美,時見丑陋,豐富和雜亂互生。
遠遠眺望,只見青松屹立,白樺間乎其中。而當你走近,或者入乎其里,才能洞悉荊棘當道,雜草叢生。
這就是我們常常驚訝高貴者有其粗俗和卑下,卑賤者時見高尚與聰穎的道理。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一個人本來就是一片森林。
二
時間就是金錢。
一根一根白發,一條一條皺紋,一頁一頁病歷,都是生命信用卡一次一次刷過的留痕。
時間就是金錢。
可給予生命的時間是一個恒數,你既無法借貸,也難以補充和受贈。透支了時間的人,受到了疾病的折磨。揮霍了時間的人,失去了寶貴的年華。
人們總不愿意按月盤點,讓剩余的“金錢”得其所哉。
三
生命是一個過程,赤身而來,赤身而去,即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西方諺語說:60歲之前,用生命換一切;60歲以后,用一切換生命。正負相抵,差不多是零。
猶太民族的哲人喜歡用寓言講道理,說狐貍想穿過墻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洞很小,只好在洞外齋戒七日,讓身體瘦下來。鉆過墻洞,吃夠了葡萄,身體長肥了,想逃出墻洞,只好再齋戒七日,最終依然是一只瘦狐貍。不同的是,留下了葡萄香甜的滋味供以后回憶。
四
誰也無法逃脫部件的命運,因為社會是一部永遠運動的機器。你的被選用和被組裝,完全在于正在運轉的部件何時被磨損,以及怎樣靠近那只隨意選取部件的機會之手。在此之前,你又必須被打磨得與社會機器紋絲不差。打磨的過程,則常常是失去自己、適應社會的痛苦與歡樂的過程。
對于社會來說,人性常常只是廢品的特質。
生活的滋味,如同暴風雨過后的晴朗。
生活的滋味,如同坎坷道路上的一顆明珠。
生活中,失敗一次就向成功邁進一步,苦惱過后就是快樂。
只有經歷過風風雨雨,品味過人間百味的人才能準確地描述出生活的感悟。
“有付出就有回報”,我們堅信!
上一篇:生命賦
下一篇:留下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