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體會才能獲得的處世智慧。
大學教育對于年輕人的未來必要嗎?許多人都心存這樣的疑惑。
如果僅限于經商,我認為這種教育似乎并不必需,商業更需要的是敬業和勤奮的精神。事實上,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在他們應當培養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時,被父母送進了大學。進了大學就意味著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愜意、最快活的時光。當他走出校園時,年輕人正值生命的黃金時期,但此時此刻他們往往很難將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結果眼睜睜地看著成功的機會從身邊溜走。
一項研究發現,早期哈佛大學最優秀的學生,畢業后的成就竟然都不那么杰出。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成功是由多種因素所構成的,而不僅僅局限于學業。
另一項研究是在貧民窟里的孩子中間進行的。他們大部分都是外來的移民和黑人的子弟,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從小就比他人忍受著更多的不幸。但是長大之后他們之中竟然有很多人當上了律師、企業家和教授,走向了上層社會。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個人的成就并非取決于大學的學習成績,也不在于嬰幼兒時期的智商,而與其成長過程的性格形成有更大的關系。完全憑借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并不能保證一個人一生的成功。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體會才能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
大學教育的確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但這種知識常常是理論性的,并且其獲得常常是以犧牲人的活力和個人意志為代價的。有時候。書本教育反而會阻礙個人的實際能力和心智的發展,使人自身的潛能被扼殺。
懸掛在康奈爾大學門口的校訓寫著這樣一句話:“走進這里,你將變得更加博學和智慧;從這里走出去,你將對社會和人類更有價值。”
我之所以主張全面系統的教育,就在于這種教育能使人變得更富有方向感,以至于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境都能應付自如。
將大學教育僅僅當成獲得工作的一種途徑,這是一種低級、淺薄的職業觀和教育觀。它沒有考慮到教育對個人性格發展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到學習經歷對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育意味著一種投資,一種個人力量的投資。年輕人從這種投資中獲得一種人生力量——一種知識創造的力量。這種力量包含兩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力量。評判大學教育是否有必要的標準就在于是否獲得了這種力量,或者說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
思考問題的能力是任何成功者都必須具備的。我曾經詢問過美國一些大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他們最希望找到怎樣的人才,或者說在眾多應聘者中間最難發現什么樣的人才,絕大多數人回答都是:具有正確的思考能力的人。
大學最獨特的功能在于,通過教育和輔導,開發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它使年輕人變得善于思考而且思維開闊,同時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學識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
對于年輕人來說,大學教育實現了從一個自我到另一個自我的轉變,就這一觀點,羅斯金曾發表過一個著名的評論:“教育并不意味著教人們知道他們原本不知道的東西,而是要教導人們去做他們原本不會做的事。”
“認為教育僅僅是學習知識,”帕卡德教授說,“是一種極其貧乏、沒有出息的想法。人們所需要的遠遠比事實要多,比如勇氣、誠實、力量、榮譽感、正義感等。”
盡管現在的大學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這并不是要否定大學教育的意義。而且我相信那些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占據了社會榮譽的最大份額,對整個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受過訓練的頭腦就像訓練得技術熟練的雙手一樣,能夠比愚蠢和笨拙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我們需要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前提條件是,我們不能因為教育而喪失了成功者最至關重要的品質——敬業、忠誠和勤奮。
大學僅僅是教育的開始,文憑并不能代表你學到了很多東西——它僅僅是你完成學校所規定課程的學習任務的證明。
如果人生的惟一目標就是取得財富,那么,毫無疑問,許多年輕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接受更高的教育也可以。但是,如果我們將人生的目標確定為追求心智的成熟,生活的美滿以及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價值來服務于社會,那么,大學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
毋庸置疑,大學教育的確存在一些不足,其采用的教育方法,對于培養實踐能力來說似乎并不十分有效,也不利于個人思想的提升。理論、思辨能力往往是用來評估學生的主要指標;思考、觀察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但是實踐能力、勤奮和敬業的精神以及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卻大大被忽視了,有關方面的潛能也被淹沒了。這種教育的結果使學生們一旦面臨具體的工作時,無法快速采取行動,而是過分權衡考慮,使事情變得懸而未決。
現實生活中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思考能力,更需要快速的行動力和執行力。許多問題無法指望等到下周或下個月再行動,而必須今天就解決。這也就是為什么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在求職時總是處于劣勢的原因。大學生的優勢往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獲得了相當的實際經驗后才能顯現出來。
毫無疑問,隨著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就業的條件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些優秀的人才無事可做的局面不再出現了。但是,更多的選擇機會也鼓勵人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質,讓自己適合于更高的工作要求。
今天,更廣泛的領域需要聰明、優秀、知識豐富、頭腦清醒、具有卓越的經營理念的年輕人。隨著時代的進步,工作的領域將不斷地擴大。但是,對于那些缺乏職業精神的大學生們來說,成功的道路卻越來越猛狹窄。
生命旅程中任何一種正當的職業都會使人從中受益,但是,更系統的知識學習能夠讓你獲得一種超越本能的力量,幫助你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獲得更長足的進步。
一個年輕人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對于沒有上大學并沒有很強烈的失落感,也不認為自己失去了什么。如果他17歲進入一家工廠或者商店工作,而他的朋友同一年上了大學,那么,在他21歲時,就會覺得自己處理事務的能力要比大學剛畢業的朋友強得多。但是,5年或者10年后,你就會發現,受過大學訓練的人工作起來更輕松、更有信心,提升得更快。也就是說,大學教育可以加強年輕人的綜合能力,如果很好地運用,將會使你終身受益。
一位睿智的作家寫道:“我認為,大學階段被稱為‘教育’,其實是一種恭維的說法。大學階段其實并不是教育——它僅僅是教育的開始。它是一個基礎。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打基礎的階段,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樹立起以后人生的大框架。有一個容易為人們所忽視的事實是,大學所教授的不過是一門科學或藝術的初步知識。大學課程僅僅是為進行學術研究做準備,而不是教育一個人。文憑并不能代表你學到了很多東西——它僅僅是你完成學校所規定課程的學習任務的證明。”
大學基本上就是一個訓練場所。它測試一個人的能力,教你如何去思考問題。當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商人,大學生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來說將具有一定的優勢。
而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大學生后來的成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直接得益于學校教育,而往往主要是依賴于他畢業后的思想準備。在大學里,老師教給你的最好的東西是如何學習。當你走出學校圍墻的那一刻,你就停止了運用那些不能令自己完全滿意的書本知識,而去尋找能夠真正滿足自己的東西了。
上一篇:人生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下一篇: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