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思維
所謂彈性思維,指思維主體意識的輻射能力與整合能力,人類自身的個性狀態、環境條件的不同影響,反映對象的特殊刺激,使人類思維具有本質的輻射性與整合性。這個概念可能有點抽象,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根據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及時調整原來的計劃的一種思維方式,為的是我們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彈性思維的顯著特點就是頭腦靈、思想開放、計劃長遠,而不是僵化,目光短淺。
對待工作,我們要熱愛,也須全力以赴地工作。但是,也應懂得彈性,不能忽視生活,特別是忽視自己的健康。給自己預留彈性,生命才會更有力度。
[懂得彈性,工作高效,生活幸福]
人生就像弓弦,弦拉得太緊,就會斷掉。真正地全力以赴,并不是否認張弛有度,而是恰恰相反。“張”當然是全力以赴,弛并不是懈怠,為張而弛,有目的的“弛”也是“張”,是另一種形式的全力以赴。
陣發性的努力不是張弛的度,就如燒水,燒到60℃停火,等降到20℃再加溫,60℃再停,水永遠也燒不開。普通人之所以成功不了,就是因為反反復復地做許多無用功;雖然力氣沒少費,心思沒少花,可惜就是難以看到成功的曙光。
給自己留有彈性是一種柔韌的智慧,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一切。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這個數目:1000000,很多人都在為這個數(當然,也有比這還大的)而奮斗。但是請記住,健康是1,而名譽、財富、成就等是后面的0,倘若前面的1沒有了,后面有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我曾經也為這個數而把人生的弓弦拉得滿滿的。終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這樣的幾行文字和一個寓言故事。先說我看到的這幾段文字:
人入中年,生命長成大樹,枝枝蔓蔓,丫丫杈杈。
上有老人要照料,下有兒女要教養,工作必須認真完成,事業未敢半點懈怠,朋友要恪守信用,愛情得悉心澆灌……只覺忙,只覺累,只覺力不從心,疲于應付。
真忙不過來時,該砍去什么?醫生說:健康的需要不能砍,愉快的需要不能砍,別的,都可以修剪,可以刪減。
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砍掉的,恰恰是這兩根樹枝。
童年小樹上的這兩根樹枝,是被父母砍掉的,為了逼自己成材;中年大樹上的兩根樹枝,是自己砍去的,為了種種責任;以致暮年老樹的這兩根枝杈上,再也發不出所希望的芽來。
再看這篇寓言,有個農夫養了一只鵝,一天,農夫在鵝窩里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蛋,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這個蛋是純金的。最令農夫欣喜若狂的是,這之后,農夫每天都從窩里拾到一個金蛋。農夫也因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可是,他變得越來越貪心,以至于覺得鵝每天只下一個金蛋,又少又慢。農夫迫不及待地想:鵝肚子里肯定有所有的金子。于是,他把鵝殺了,結果發現它與別的鵝完全一樣。貪婪的農夫想得到更多的財富,卻連微小的利益也失去了。
我們就是這個農夫,同時我們還是這只可憐的鵝,為了所謂的工作和生活,把“1”弄得如此憔悴,甚至有人把這唯一的“1”也過早地弄丟了。
向來我們都很艷羨猶太人,他們有智慧有財富,可你真的知道他們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嗎?猶太人認為,時間遠不止是金錢,時間就是生活,時間就是生命。錢可以借,而時間無法借用,時間遠比金錢寶貴。
正因為猶太人有如此的思維,在公司,他們勤勤懇懇,毫不懈怠,但下班時間一到,哪怕手頭工作接近完成,也會毫不猶豫地放下工作,準時下班。一個打字員,如果下班時間到了,即使剩下十幾個字就可以完成的文件,她也會放下工作下班。
這同時也反映了猶太人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這種觀念也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他們往往以秒計算,爭分奪秒。在猶太人身上,從不出現早退、遲到,或者拖延時間。
如果是昨天尚未完成的工作,猶太人有個“發布命令時間”的規律,也就是每天上班后的上午,猶太人就用它來處理昨日下班后至今天上午前送到公司的有關文件。
關于猶太人,我還知道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以色列,眾所周知,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度。常聽說該國發生爆炸傷人事件,是個戰亂頻繁的國家,事實上,到以色列打工的人可以說是安居樂業。
在以色列種莊稼的人,每當莊稼成熟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當地人解釋說,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他們為了感恩,就用留出田地四角的莊稼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這樣既報答了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而沒有飯吃的貧苦的路人給予了方便,同時還可以防止他們因為貧窮和長途的跋涉而吃不飽飯。四角的莊稼,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收割了拿到家里,沒有人會責問和追究。他們認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應該留些東西給那些處在困苦中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卻是那么的貪婪,別說是把自己的戰果與他人分享,甚至為了自己的私利,對自己的身體都“殘酷無情”!
于是我決定“對自己要好一點”,要有系統地鍛煉身體,以彌補自己拼命工作帶來的體能上的巨大透支。我是這樣做的:
每周七天,至少要有五天早晨起床跑步;周一至周五晨練的時間是6 :30~7 :30,周六、周日晨練的時間則是7 :00~8 :00,甚至可以更晚一點。
計劃安排得靈活,有一定彈性,有特殊情況,可以不鍛煉,周六、周日可以“偷懶兒”多睡一會兒,但多數情況下也可以堅持晨練。這樣算下來,我每周常常有6天至7天是堅持晨練的,當我超過5天的目標時,我會給自己一些恰當的獎勵,從而使晨練的興致更濃。
晨練這時已經不是什么壓力,而變成樂趣了。當我持續這樣做時,內心的成就感和自我超越的喜悅之情真是難以言表,而且,伴隨著身體越來越健康,我的精力更加充沛,我真正體會到一直以來人們所說的8-1>8的真理了。現在,我比以前更早地看到美麗的朝陽,我的早晨比以前開始得更早,更有意義了。我真不知道倘若當初我只是決定每天堅持晨練,一周7天將會是件多么枯燥痛苦的事情!
晨練帶來的成就感,不由得使我思索:每天工作8小時,一周是40小時,每個星期都有雙休,每年還有三個長假……可我還是覺得時光匆匆,自己過去一點時間也沒有。如何贏得個人時間?其實,時間都在你手里,就看你怎么抓,怎么分配。你應當每天和自己定個約會,至少留出一點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可以讀一段小說,寫幾行詩,看看影集,望庭前花開花落、藍天云卷云舒,索性吃點喜歡的零食,或者靜靜地坐著、閉目冥想,獨享這份時光,當然還可以晨練或午練或晚練,無論你選擇什么,只要保證能使個人滿足或快樂就行。一個人要是被工作、家庭或別人的要求壓得喘不過氣來,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生活。每天給自己預留一點時間,就能提醒你,自己的欲望同別人的一樣重要。
一個人應當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唯有內外整體平衡,身心一致,我們才能擁有成功與快樂的人生;我們懂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我們將無往而不利,并能廣聚資源集中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讀后有智慧
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也會發生像愚蠢的農夫那樣以犧牲產能(鵝)的代價來提高產出(金蛋)的事。人們往往更關心的是效率而不是效能,為了提高效率而忽視了效能,結果反而破壞了取得成果的能力。事實證明,只有產出與產能取得平衡,才能取得突出的效能,這就是效能原則。
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賺錢,不去呵護健康,不好好休息,只會活得很累,甚至累跨,無法勝任明天的工作。
美國的吉姆·洛爾和托尼·史契瓦滋合著的《精力管理》一書認為,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高效、健康與快樂的基礎。《精力管理》一書提出的4條原則,其中精力金字塔(從低到高分為4層,即身體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與鐘擺式運動(周期性地消耗和恢復體力,也是基于平衡)打破了平衡,人就無法具有充沛的精力。人的精力來源于身體、情感、思想和精神,而這4種精力資源需要在消耗和儲蓄之間取得平衡才能保證不會枯竭,這也正是“精力管理”為人們所稱道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盡全力思維-[你竭盡全力了嗎]
下一篇:忍耐思維-[懂得忍耐的花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