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健康性格是感受和創造快樂很重要的一方面,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孩子需要父母的微笑、需要父母友好的態度,而不是公式化的語調或者面無表情的一張臉。有時候,父母會抱怨“孩子開始疏遠自己”,這時候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雖然父母是成年人,可能會有許多生活和工作的煩惱,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請對孩子多一些微笑,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了解他的思想,把你的快樂傳遞給孩子,縮短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媽媽有些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平時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每天孩子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背著書包放學回來時,總是興高采烈地喊上一句:“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在書房里忙活的爸爸會應一聲,媽媽則板著臉問:“今天學習怎么樣?布置了哪些作業?最近又考試沒有?考得怎么樣?”在媽媽連珠炮般的追問下,孩子一張笑臉變成了苦瓜臉,悻悻地提著書包進屋學習去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有意地避開媽媽,放學回來也不像以前那樣興高采烈地高聲呼喊他們了,而是偷偷地溜進自己的房間,有時候甚至把門也鎖上。隔著房門,媽媽也是語氣冷冷地問:“這次考試怎么樣?”屋里只是傳來孩子悶悶的一聲“嗯”。
離期末考試越來越近,媽媽感覺孩子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話更少了,總是一副郁郁寡歡的樣子,有時候還發現她偷偷地抹眼淚。媽媽問她,她也不吭聲,媽媽慌了,這孩子是怎么了。
許多父母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眼睛總是死死地盯住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天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冷冰冰地問孩子“今天學習怎么樣”“考試了嗎,考得怎么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讓他們忽視了對孩子健康的重視,尤其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當父母在問孩子學習情況時,是否有問“你今天過得快樂嗎”。孩子本來愉快的心情,在父母冷冰冰的語調下,以及板著臉的注視下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于是,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連父母的話都不聽了”“感覺到孩子與我有了很深的隔膜,也不像以前那樣跟我親近了”。問題的根源就是父母的微笑太少,責備太多;鼓勵太少,批評太多。孩子想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父母卻關緊了自己那扇心靈之門,只留給孩子一張面無表情的面孔,試問,孩子還會與你親近嗎?
小貼士
1.營造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
有的家庭,氣氛比較容易緊張,父母總是板著一張臉,為了點點小事就吵架。心理學家認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疏遠父母,甚至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家庭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溫馨的港灣,一個可以嬉笑快樂的地方,愉快的家庭氣氛,可以使孩子養成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因為父母那友好的笑臉給予孩子信任與溫暖。所以,父母之間互敬互愛,多對孩子笑笑,家庭充滿歡聲笑語,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父母也會因為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煩惱而愁眉苦臉,這時候,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露出笑臉,讓他感受快樂的情緒,與自己親近起來。許多父母自己有了煩惱,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冷著一張臉,說話也是冷淡的語調;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犯了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逐漸遠離父母,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順利交流。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一點微笑、多一些鼓勵,這樣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
3.多一些微笑與鼓勵,少一些責備與批評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成為重中之重。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微笑與鼓勵,少一些責備與批評。責備越多,孩子所受到的心靈傷害就越多,他的內心就對你增加了防御與反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所以,父母要改變自己家庭教育的方式,給孩子多一些微笑與鼓勵,少一些責備與批評,做孩子最親近的知心朋友。這樣,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讀懂孩子的真實內心。
上一篇:把握機會,扼住命運的咽喉
下一篇:把自我挑戰當成一把銳利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