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經商智慧四
借:白手起家的學問
古人說:“下君之策盡自之力,中君之策盡人之力,上君之策盡人之智。”一個人竭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項事業,這是難能可貴的,亦必須要那樣去奮斗。但是,一個人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智的,必須要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這樣,才能更快捷地達到你所要的目的。

1.借資生財
胡雪巖智慧 沒有一個商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意成功,而獲得成功的前提之一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對于創業和發展中的企業,資金顯然是一個困擾性的話題。這時就可以采取一種用借來的錢賺錢的方式,俗稱“借資生財”。胡雪巖就精通此道,能夠在沒有資本的情況下把買賣做大、做好、做火,他這種借資生財的本事實在是令人佩服。
胡雪巖因資助王有齡而被錢莊掃地出門,王有齡當官之后自然要感恩圖報,為胡雪巖提供方便。胡雪巖要籌辦自己的錢莊,當時他還身無分文。不過,胡雪巖絕非等閑之輩,他已經籌劃好了資金的來源,即憑借和王有齡的交情承辦代為打理道庫、縣庫的過往銀兩。代理道庫、縣庫,就可以用公庫的銀子來做錢莊的流動資本,而且公家銀子不用付利息,這就等于是無本之資,達到借資生財的目的。
當然,即使是萬事俱備,也還要有東風相助。這個東風就是王有齡必須署理一個州、縣的實缺。當時王有齡剛剛仕途起步,還只是浙江海運局“坐辦”,并不具備給胡雪巖提供代理公款的條件。
王有齡出于報恩之心,確實很想幫助胡雪巖。但依目前的條件和能力,王有齡想讓胡雪巖幫自己打理一些官場上的事,所以,對胡雪巖要開辦錢莊,他并不認可。按照王有齡的想法,等他真正在官場立足之后再著手胡雪巖的錢莊也不遲,反正他們的交情本來就不必瞞人,按當時官場通例,他把官庫銀子給胡雪巖錢莊“代理”,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不怕別人說什么。
胡雪巖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正因為已經有了代理道庫、縣庫的籌劃,所以更應該先立起一個門戶來。王有齡此時剛剛得意,外面還不大有人知道,因而也正是一個機會。這時把錢莊辦起來,即使內里只是一個空架子,外面也要弄得熱熱鬧鬧,這樣一旦王有齡做了州縣,由自己的錢莊代理公庫,公款源源而來,空的自然變成實的,倘若一定等到王有齡做了州縣得了實缺再搭臺子,那時浙江官、商兩界都知道有個王有齡,也都知道王、胡之間的交情,雖然自己的錢莊能夠得到代理官庫的好處是一樣的,或許錢莊生意的運作還會更方便些,但外人的看法和說法就會大不相同,人們會說胡雪巖辦錢莊是借了王有齡的官場靠山,也會說王有齡是動用公款給胡雪巖辦錢莊而營商自肥,如果有人動機不良,告上一狀,那也就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人生啟示:
借,就是借勢、借錢、借人,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借助一切可以借的東西,來發展自己的事業。用自己的錢賺錢是二等商人,用別人的錢賺錢才是一等商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便要借資生財,就是胡雪巖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借別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心愿,達到自己的目的。
2.借勢成勢
胡雪巖智慧 “借技”“借術”沒有現成的版本,有的只是精心設想,巧妙構思,并選用恰當的時機和載體推出,達到借他人的力量發展自己或壯大自己的目的。胡雪巖就是在錢眼里翻跟頭的高手,善于借勢經營,從一個一文不名的錢莊小伙計發展成晚清的巨賈,最后還得了個“紅頂商人”的名號。雖然時過境遷,但從某種角度上講胡雪巖的經商哲學還是頗值得玩味的。
在商業經營中錢能生錢,勢能成勢,也就是說,有了一定數量的錢和一定程度的勢,再加上合理有效地運用和調配,就能獲取更多的錢,聚集更多的勢。如何合理地運用、調配已有的錢和勢,這是對一個經營者的才干和智慧的考驗。然而,中國有句俗話,叫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名經營者,無論你有多么強的經營能力,但如果沒有錢供你運用、支配,那么,所有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胡雪巖人生啟示:
巧妙地借助社會力量和強者力量,壯大自己,是經商成功的一條捷徑。胡雪巖在沒有資金情況下,卻還要去開藥店,這在常人眼中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他卻以超人的思維和運作方式左右逢源,相互依托,通過借勢為自己籌措出急需的大量資金。
3.借譽生錢
胡雪巖智慧 一名成功的經營者,在生意場中所必須過的第一關就是籌措資金,只要能夠順利地通過籌措資金這一關,其他的經營難題都會迎刃而解。能夠及時地籌措到項目所需資金對商業中一個項目的成功是何等重要,但籌措資金要講究技巧,精心策劃僅是其一,重要的是你在商界中是否擁有良好的信譽。
阜康錢莊的壯大,有已經結成牢固的生意伙伴關系的龐二支持,并憑著信譽吸納了一些官場中地位顯赫人物的存款。做生絲生意,仍然由生意中的伙伴、江湖中的朋友集股,藥店可以利用官府的資金作本錢,而典當業,他則利用蘇州潘叔雅那班富家公子的資金作資本。
胡雪巖看中蘇州那班富家公子,再一次抓住了一個借助別人的資金、開辦自己事業的機會。可這一次,胡雪巖是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信譽為自己籌措資金的。
胡雪巖因為解決阿巧姐婚姻的事情,結識了蘇州的一幫富家公子潘叔雅、吳季重、陸芝香等人。當時正是太平軍大舉進攻蘇、浙之時,太平軍、清兵雙方戰火不斷,蘇州地面極不平靜,因此這幫富家公子都有心避難到上海。在蘇州的房屋、田產自然是不能帶到上海去的,但這些蘇州富豪手里卻有大量的現銀。他們知道胡雪巖是錢莊老板,在商界信譽極高,而且為人也有較高的信譽。因此找到胡雪巖,希望能夠借助胡雪巖的錢莊幫自己把這些現銀帶到上海去。這筆現銀數目巨大,一共有20多萬兩。
胡雪巖當然是求之不得,他在吸納這筆存款的同時,還頗有誠意地為這些闊少就這20多萬現銀如何使用做了籌劃。他建議闊少們將這些銀錢存入阜康錢莊,其中一半作長期存款,以求生息,一半作活期存款,用來做生意經商。存款的錢莊以及生意的籌劃,都由胡雪巖為闊少竭力運作,總的原則是動息不動本,以達到細水長流的目的。胡雪巖在幫助蘇州富公子的同時,等于給自己又補入了一筆可以長期運用的資金。
胡雪巖所以如此熱心地要為這幫富家公子如此籌劃,是因為他“發覺自己又遇到一個絕好的機會”。依胡雪巖的觀察,這幫全不知稼穡艱難的闊少,家庭富裕,并不急需用錢,因而胡雪巖建議蘇州富公子們眼光放遠了看,一部分存起來,一部分委托自己為其經商。這樣,對胡雪巖的生意實在也是一大幫助,有了這20多萬可以動用的資金,胡雪巖在商場中就會更加如魚得水。
眼光深遠、魄力十足的胡雪巖在吸入這筆存款后,自然不會等閑視之。于是,胡雪巖又有了要利用這幫富家公子的錢作資金開辦典當的計劃。在清朝末年,按當時的情況,有5萬作本,就可以開出一家不大不小的當鋪,有這筆20多萬的巨款,能開幾家當鋪?胡雪巖的典當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辦起來的。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是個胳膊折了吞袖筒的人,他常說,信譽就是錢。實際上,信譽比錢還要值錢得多。胡雪巖在商場中的許多生意不是靠“錢”籌錢,而是靠“譽”籌錢。他利用自己在商界、官場、江湖中建立起來的良好信譽為資本,獲得了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信譽在他手里變成了一筆可以隨時支付的巨額財富。
上一篇:信:信是人立身行事之本
下一篇:做事先做人:打造人格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