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失控,孩子的人生就不容易失控
人們是怎樣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的?往往從情緒失控開始。若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在遇到挫折時,便會意志消沉、失去斗志、無心學習和工作;在與他人相處時,便會言行傷人,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或破裂;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人們還會作出錯誤的人生抉擇,導致命運偏離自己原本設想的軌道;最可怕的情況是暴力犯罪、激情殺人,那么一個人的人生就真的被毀掉了。所以,一個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不太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孩子比之成人更容易情緒失控。曾經見過一個小孩,不知因為什么事情,躺在雨中的大街上號啕大哭,媽媽怎么拉都不起來。我一個朋友曾向我咨詢,他的兒子特別容易發脾氣,只要稍有不滿意,就摔家里的東西。媽媽開店做生意,他在媽媽的店里大鬧,導致媽媽無法工作。在學校和同學吵架,言語頂撞老師,學校勸他退學。而他平時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一點自控能力都沒有。情緒失控,不僅使他自己的人生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也嚴重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孩子為什么更容易情緒失控?因為孩子的全能自戀感比較強烈,認為世界就應該讓自己滿意,不滿意他們就如嬰兒吃不到奶一樣大哭大鬧。但大多數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能自戀感就會漸漸退去,孩子也漸漸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他的年齡不匹配,有可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全能自戀感未得到充分滿足或被過度滿足(溺愛)。若不及時彌補或糾正,長大成人后依然是個容易情緒失控的人。
情緒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多半是心理活動出了問題,如需求、認知、動機等。所以,要引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從他的心理活動入手。有一些情緒管理方法如覺察自己的情緒、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做深呼吸練習等,固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只是在情緒這個表象上做文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父母若要幫助孩子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必須從不同的心理活動入手。
1.需求
情緒是怎么來的?最初,它和嬰兒的需求密切相關。嬰兒餓時,你不讓他吃,他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如哇哇大哭,而且還必須馬上吃到。因為嬰兒沒有延遲滿足能力,不懂得等待。若吃飽了,就會產生正面的情緒,如眉開眼笑或非常平靜。所以,解決孩子的情緒首先要從需求入手。在嬰幼兒時期,充分滿足他的需求,即充分滿足他的全能自戀感,使他形成良好的存在感和自信心。之后,就有心理能量接受不被滿足的時刻。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會漸漸明白不是自己所有的需求都會被滿足,但這時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理智上他都比較能夠接受,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已被充分滿足,內心充滿被滿足、被愛的良好感受,理智上對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全能自戀感(自我中心化)不再那么強烈,就算一時不被滿足也不會再有強烈的負面情緒了。
但要注意,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沒有原則的,不能形成溺愛。溺愛會使孩子的全能自戀感被放大,欲望被放大,那么父母給予多少都無法滿足,只要不滿足他就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如嬰兒時期一樣哭鬧。也就是說,孩子雖然年齡增長了,但他的心理還停留在嬰兒時期。
那些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包括成人),多半和需求沒有被合理對待有關,不是未被滿足就是被過度滿足。但如果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已經過去,全能自戀感已經有所損害,父母就要從兩方面來彌補,一是合理的需求盡量滿足,彌補缺失的全能自戀感。二是不合理的需求不滿足,不能形成溺愛。但要說明原因,注意方法,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2.認知
情緒ABC理論中說,讓人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對事情的不合理認知。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必須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如何改變孩子的不合理認知,我們前文中已講了不少。這里補充一點,讓孩子多接觸客觀現實,就更容易形成合理的認知,因為合理的認知首先是符合現實的。例如,孩子認為我天生就應該被滿足,我要什么父母就應該給我什么,可他接觸了現實卻發現,世界不是圍繞著自己轉的,而且別人也不是什么都能被滿足,人都有被滿足的時刻,也都有不被滿足的時刻,那么他的認知就會慢慢發生改變。人越懂客觀現實,越清醒理智,也就越成熟。而總是待在狹小的自我世界里,就容易有不合理的想象,產生錯誤認知。
3.覺察自己的情緒從哪里來
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究竟是需求還是認知,或是其他方面,除了父母幫孩子判斷外,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判斷。判斷這個過程就有助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判斷需要思考,而人一思考就變得理智了。知道了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之后,才能采取相應的辦法消除情緒。而產生情緒的原因有時候不會那么明顯,它可能隱藏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所以需要孩子通過覺察把它找出來,這個過程別人無法代替。覺察自己的情緒就是試著去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進行對話,找到自己產生情緒的動機,針對具體的動機去想辦法消除自己的情緒。就算最終無法滿足自己的動機,光找覺察這個過程就會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孩子養成了覺察自己情緒的習慣,那么他情緒失控的概率是很小的。
4.意志
意志對管理情緒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意志力強的人自制力相對比較強,而意志力差的人相對比較怯懦和任性,即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都比較差。那么,父母可以從提高孩子的意志力來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提高意志力的方法有很多,如閱讀相關的書籍,了解一些意志力強的人是如何把控他們的人生的,提高思想上的認識度。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挑戰活動,讓他們通過克服身體上的極限、心理上的恐懼等來提高意志力,從而提高他們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不好情緒的人通常攻擊性也比較強,可能會攻擊自己,如意志消沉、抑郁、無法專注等;也可能會攻擊他人,如言行傷人等。但使情緒消失的辦法不是壓制,而是疏導。從需求和認知兩方面進行疏導,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舒服、快樂、平和,那么他的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
上一篇:青春寶貴,珍惜時光
下一篇:慢養,內心強大的孩子不是一天“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