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是力量的源泉
正氣是力量的源泉
孟子真是一個強大的人,盡管孟子奔忙半生沒撈到一官半職,最后只能回家著書立說,但是孟子的理想卻從來沒有被擊垮過,即便是在最落魄的時候,孟子都保持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氣概。
究竟什么原因讓貌不驚人的孟子如此強大?
孟子本人曾經講過一個叫做北宮黝的強者。說這個北宮黝什么都不怕,就算是國軍侮辱了他,他也會當場拔劍殺死國軍,無所畏懼。
北宮黝的“養勇”之道就是無所畏懼。但是孟子卻說,他自己有一套和北宮黝不太一樣的“養勇”方式,叫做“養吾浩然之氣”。
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解釋道:“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閑。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浩然之氣”是一種至大至強的氣概,要用正直的品德來培養,要用道義來增強,如果沒有了正直和道義,那也就沒有了浩然正氣了。
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體內當然是不會有這股氣的,孟子說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當一個人正道直行,剛正不阿,講求厚道,一輩子從來沒有做過一件違背良心的事情,所有的言行都按照道義的要求來進行,那么,他自己就會感覺到一股正義的力量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學現象:當我們堅信我們是代表正義的時候,我們的潛能會被激發出來,力量也就會因此變得強大。
相反,若是沒有浩然正氣,即便是一個身強力壯的人,在公共場合偷盜被人喝止的時候,他也強大不起來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落荒而逃。這就是所謂的“作賊心虛”,為什么心虛?因為心里沒有浩然正氣。
所以,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最好方法,就是“養浩然之氣”——堅信自己是正義的。怎樣才能堅信自己是正義的?那就做任何事情都正道直行,把道義作為人生唯一的準則。只有這樣的人,才會真正強大,任何人都無法動搖他。
明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當權,作威作福,收受賄賂,舉國官吏競相獻金諂媚,在一個太監面前丑態百出,只有于謙,毫不懼怕王振,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一點賄賂都不帶。有人就勸于謙:你進京不帶金銀珠寶也就算了,至少帶點土特產去意思意思吧?于謙卻甩了甩袖子,說:“誰說我什么都不帶?我帶著兩袖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
朝中的貪官污吏自然對于謙恨得牙癢癢,但是卻毫無辦法,因為于謙的浩然正氣讓他獲得強大的“群眾基礎”,大到連王振都奈何他不得。
土木堡之變后,明軍幾十萬精銳傷亡殆盡,連明英宗都被瓦剌俘虜,瓦剌首領也先帶著大軍兵臨京師城下。一時之間,京師的士大夫們嚇得魂不附體,紛紛提議遷都南京,只求自保。正是在這個存亡關頭,于謙大喝一聲:“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動搖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一個文弱書生就這樣挑起了守衛京師的重任,親自督戰,與也先的鐵騎展開了殊死較量,最終擊退了也先,守住了京師。
究竟是什么給了于謙如此強大的力量,在所有人都被王振和也先嚇得戰戰兢兢的時候,于謙毫不動搖、毫不畏懼?能夠讓這個文弱的書生比那些馬上征戰一生的武將更強大的秘密,就在于于謙心中的浩然正氣。他知道什么事情是正確的,什么事情是錯誤的。他相信,只要遵循那條正確的路一直走下去,就沒有人能夠擊敗他。
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成為一個正直的人。那些奸詐小人表面風光的背后,是一顆虛弱而恐懼的心。而一個正氣浩然的君子即便是挫折重重,他也絕不會退縮,絕不會被擊垮。
上一篇:欺詐是飲鴆止渴
下一篇:歪路暗坑多,好看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