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晚的開始也不晚
人生的事業開始得有早有晚。事業開始得早,青少年時代就起步,早早地學業有成,這固然可喜;但是,在中老年時才開始起步,也同樣珍貴。
學習語言,在37歲的年齡可能是比較晚了,尤其是異邦人士學習艱難的古漢語。但是,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卻證明,這并不算晚。李約瑟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生物化學領域有重要成就。
在李約瑟37歲那年,三個中國研究生跟他學習生物化學時告訴他,中國古代有巨大的科學成就,舍此則一切科學史都將是不完整的。李約瑟沉思良久,開始了人生新的長征:學寫漢字,學說漢語,一字一字地啃古漢語。
終于,李約瑟成為一個中國通。在他54歲那年,出版了中國科技史第一卷,到他90歲時已出了15卷。如果沒有37歲的那個不早的開始,他就不可能在這個領域獨領風騷。
老來失偶地李約瑟于1989年與在共同研究中國科技史中結下了深厚情誼的魯桂珍在教堂里結婚,這一年他90歲。他說:“兩個80開外的老人站在一起,或許看上去有點滑稽。但是,我的座右銘是:‘就是遲了,也比不做強。'”
身患絕癥,來日無多,似乎一切都已經晚了。延續生命、與疾病抗爭,已經是比較積極的心態了。但是,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卻是在得悉身患癌癥之后開始的。
在他53歲的那年,醫生發現他患了喉頭癌,只能活1年半。時間不多了,他沒有時間擔憂,他開始動筆寫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一年有半》,完成后又緊接著寫另一部著作《續一年有半》。
這兩部著作也是日本明治維新年代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書成之日,他長吁了一口氣,對朋友們說:“一年半,諸君說是短促,余則曰極為悠長。若須說短,十年亦短,五十年亦短,百年亦短。”
如果沒有一年半前的勇敢的開始,就不會有這種光輝的結束。生活中的不少人總是對自己說,現在晚了,這輩子只能算了。他們總是不肯開始。
許多本來能夠實現的理想,都是在“算了算了”的自我嘆息中煙消云散。如果你真的開始了,即使晚了,再晚的開始也比“算了”強。遲開的小花也能結果,而且常常結出更加珍貴的果實。
上一篇:克制自己的怒氣
下一篇:劉峻燎麻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