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把握機遇
機遇,作為一個瞬間作用,固然不可把握,但如果看成一種大勢所趨,那我們就應當在天資和勤奮的同時積極保持100%清醒的頭腦。
——季羨林
在很多時候,人們更愿意強調天資和勤奮,而忽略了機遇。對于機遇在人生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季老的評判是客觀的。有一點兒天資,又能勤奮地把握住每一次機遇,是不是會離成功更近一些呢?對于機遇這門課程,除了可遇不可求的隨性,我們還應該挖掘點兒更深更積極的理念出來。
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只是消極等待機會,這是一種圖僥幸的心理。正如櫻樹那樣,雖在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而它卻無時無刻不在蓄精養銳。”機遇是一種稀缺資源,往往來無影去無蹤,非人力所能左右。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在天資和勤奮的同時積極保持100%清醒的頭腦,以便把握每一次降臨在身邊的良機。
20世紀60年代,香港當局修改建筑條例,并公布要在五年后正式實施。這個消息一出,許多地皮擁有者,為了避免新條例實施后吃虧,都極力趕在政策施行前建房。
一時間,炒地產風空前熾熱,一些專業炒家也應運而生。在這股風起云涌的炒風中,有一個人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就是李嘉誠。
李嘉誠有別于那些目光短淺的商人,以長期投資者的身份出現在地產界,而且他還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他認為: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頭等大忌,其實,投機地產就如同投機股市,有很大的風險,“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產”。
果然,幾年后,香港明德銀號宣告破產,究其原因,就是“參與房地產投機,使其缺少流動資金,喪失了償債能力”。此時,那些激進冒險的地產商,或觀望,或破產,而“保守”的李嘉誠卻仍在地產低潮中穩步拓展。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房地產從低迷中呈現出一線曙光,地價、樓價也隨之回暖。各大銀行經過一年多的“閉關修煉”,元氣漸漸恢復,能力復蘇后,開始重新資助地產業,一些地產商借此機會,躍躍欲試,準備東山再起。
但就在此時,香港掀起了“五月風暴”,觸發了自二戰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者大多是有錢人,他們紛紛以低價拋售物業,但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很多新建樓盤無人問津,出現了有價無市的尷尬場面。
地產商們個個焦頭爛額,一籌莫展。此時,擁有眾多地盤和物業的李嘉誠也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新聞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李嘉誠通過仔細研究得出結論,香港的“五月風暴”也不會持續太久。
他經過深思熟慮,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于是,李嘉誠逆境而行,堅信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大規模移民潮雖然漸漸退去,但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于將其產業賤價脫手。
他認為這是拓展事業的最佳時機,于是,他把塑膠盈利的款項和物業的收入盡量的積攢下來,用這些錢把買下的舊房翻新,再出租出去。他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筑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到了20世紀70年代,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憑借自己獨特的智慧,最終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
李嘉誠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在思考問題時,不以投機作為賭注,而是堅持從細微之處著手,思考周全,并隨機應變,懂得何時該進,何時該退,才讓他不斷地走向事業頂峰。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切是這么的艱難,艱難是因為自己以前沒有準備;一切又是這么的簡單,簡單是因為自己現在有了準備的頭腦;一切是這么的偶然,一切又是這么的必然。我們身邊每天都會圍繞著很多的機會,包括自己主動創造的機會。只有及時抓住機會的人,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懂得拿捏“時機”的火候,這樣才能左右逢源。
戰國時期,秦王派出重兵攻打趙國,沒過多久,就把趙國的國都邯鄲團團圍住。趙王一面命令將士堅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到楚國請求救兵。
平原君深知,此次楚國之行關系到趙國的生死存亡,他仔細挑選出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門客隨他一道去楚國求救,并討論合縱抗秦之策。但是,平原君選來選去,只選出十九人,還差一人,怎么也選不出來。
這時,門客中有個叫毛遂的,找到平原君,自薦道:“將軍此次挑選的人,聽說還少一個,我向將軍推薦自己,請您也帶上我吧,哪怕是湊個數也行啊!”
平原君一看,此人其貌不揚,面相普通,毫無靈氣。平原君對這個人沒有一點印象,于是問他:“你到我這多少年了?”
毛遂回答說:“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有些氣憤地說:“你到我門下已經三年了,在這期間,從來沒有人在我面前夸過你,可見你并無什么過人之處。一個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里,錐尖子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鉆出來,人們很快就能發現他。但你始終沒有膽量展現你的優勢,這樣一個沒有本事的人,怎么能夠與我一起去楚國執行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聽了這話,也并不生氣,他心平氣和地對平原君說:“我今天要求的正是像錐子一樣被放進袋子,如果早能這樣,早就刺破袋子顯露鋒芒了!”
平原君對毛遂的膽量和口才非常佩服,于是就答應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
抵達楚國后,已經是第二天早晨了。平原君立即拜見楚王,與他商討出兵救趙的事情。但商談的過程并不順利,平原君和楚王談了整整一上午合縱抗秦的事,可楚王就是不肯出兵。面對這種情況,毛遂當機立斷,只見他手按寶劍,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陳詞,面對盛氣凌人的楚王,他毫不膽怯。他兩眼逼視著楚王,申明大義,他從趙楚兩國的關系談到這次救援趙國的意義,對楚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楚王覺得毛遂的話很有道理,對他的凜然正氣很是驚嘆佩服,最后終于答應聯合抗秦,派兵救趙。
趙國得救后,平原君稱贊毛遂說:“毛遂原來真是了不起的人啊!先生的三寸不爛之舌,真抵得過百萬大軍呀!可惜我竟沒發現他。如果這次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豈不是要埋沒一個人才啊?”從這以后,平原君就把毛遂當作上賓對待了。
有時,機會就在你眼前,此時大膽嘗試、自我推薦顯然尤為重要。因此“毛遂自薦”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做事哲學,能夠讓我們掌握時機,做命運的主宰。在現代開放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具備這種意識,善于推銷自己,從而掌握時機,成就大事。
美國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士在談到成功的經驗時說:“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的機會。”時機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機遇,就能使自己實現跨越式發展,否則只能望洋興嘆了。
其實,機會對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它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不是打扮的花枝招展,而是普普通通的,根本就不起眼。看起來耀眼的機會不是機會,是陷阱;真正的機會最初都是平凡的,只有經過主動與勤奮,它才變得格外絢爛。
季羨林醒世妙語
人生一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就是天人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個人身、口、意中正確與錯誤的關系,也就是修身問題。這三個關系緊密聯系,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季羨林
上一篇:患難之交最可貴
下一篇: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