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攻克學習恐懼
父母會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有時候,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了,父母就會把全部重心集中到那一方面的學習上。比如,孩子的數學成績有所下降了,父母就會讓孩子在一定的階段內天天學數學;有的父母則不會科學地安排學習計劃,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父母可能會安排出這樣的學習計劃“周一數學,周二語文”,讓孩子一整天都在學習某一科。
豆豆上了小學二年級之后,英語成績有所下滑,許多簡單的單詞老是記不住,幾次小測驗下來分數都很較低,英語老師還反映說豆豆經常在課上看課外書。林媽媽很著急,有點生氣地告訴豆豆:“以后不準把課外書帶到學校去,另外每天寫完作業就記英語單詞。”豆豆擔心自己的英語成績上不去了,心里也滿是焦慮,再加上媽媽帶來的壓力,他現在幾乎看著英語單詞都頭暈。
有一次,英語老師聽寫英語單詞,豆豆連最簡單的“媽媽”這個單詞都拼寫錯了,林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情,整個人都處在焦慮之中。她急忙托同事找了個英語家教,每天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兩個小時補習英語。豆豆看到這樣的陣勢,臉上馬上出現了不悅的神情。
其實,孩子的注意力還是比較分散,而且,長時間地學習一門功課,所收到的學習效果不明顯。另外,時間太長了,孩子也會覺得枯燥,不自覺地就會抱怨“又是數學啊”“天天寫這個,我都寫煩了”,孩子的耐性是有限的,他們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學習,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也會很差。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安排學習計劃時要講究科學性,不要一科學到底,要學會讓孩子交替學習。
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在小時候就喜歡學學玩玩,每次都要在父母監督下才能做完作業。實際上,這是由于孩子們沒有足夠的耐性,而且注意力比較分散。雖然孩子進入了小學,但這樣的情況還是會出現,只不過會有所好轉。
鑒于孩子這樣的特點,父母就要因地制宜,讓孩子各門功課交替學習,而不是一門功課學到底。這樣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符合孩子的特性,也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貼士
1.每一門功課的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父母要為孩子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每一門功課的學習時間不宜過長。比如,有的父母習慣以一天作為孩子的某門功課的學習時間,這就太長了,往往到了下午,孩子就沒有耐心再學下去了。父母可以參考學校所列出的課程表,在一上午安排不同的課程,這樣能讓孩子在每一節課都能保持注意力。父母在周末或者假期為孩子制訂學習計劃的時候,也要合理安排學習的時間,在學習主科的同時也可以穿插一些音樂欣賞或者繪畫之類的輔科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大腦得到短暫的休息,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學習的枯燥性。
2.各門功課交替學習
為了讓孩子保持一定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利用各門功課的差別性來交替安排學習,這樣可以有效地鍛煉孩子的思維方式,也能讓孩子的學習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在上午學習語文,余下的時間聽聽音樂;下午的時候學習數學,余下的時間里可以畫畫。上午和下午這兩門全然不同思維的功課,會使孩子覺得有一定的新鮮感。
上一篇:興趣效應: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下一篇:千萬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