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智慧進行處世
“方圓”之說源于我國古代的錢幣,一枚銅錢,外圓內方,樸實無華,但古代先賢卻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古代把“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的人稱做“方者”;而“圓”則具有圓滑世故、言虛行偽的意思。《論語》中說:“仁者可謂方也矣。”
柳宗元因嚴正剛直,藐視貴族,直言抨擊官場丑惡,顯得鋒芒畢露,以致遭到種種報復和打壓,最后流放南方,方才覺悟:
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于可進,亦將可退也。
《淮南子·主術訓》中說:“智欲圓而行欲方”。這是說,一個人既要中庸、圓滑,同時又不能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在堅持原則情況下保持獨立的個性。釋義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合乎至德”。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曾國藩家書》:“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
洪應明《菜根譚》:“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
黃炎培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意思是說,做人應當方圓并用,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外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該前則前,該后則后,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仕途,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妙計。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時成績一流,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有在學校時成績二流,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的。
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于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
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系、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做人不可喪失原則,無德、失德、缺德之人,即內圓之人則為社會所不齒,被他人所唾棄。這種人即使能夠得逞,終究也還是沒有好下場的,清朝和珅便是一個典型。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無德、失德、缺德之人也是嗤之以鼻、棄而遠之的。
有方正道德的人在與他人相處當中,同時還要懂得“外圓”,講靈活性、策略性、藝術性。否則會處處樹敵,事事碰壁,步步荊棘。與人相處的“外圓”是人際關系中的潤滑劑。
第一,“外圓”可以有效地減少人際間的摩擦和內耗,增加彼此間的理解和相融。
拿破侖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戰斗中,夜間親自巡崗查哨,發現一名哨兵倚著樹根睡著了。他沒有喚醒哨兵,卻自己拿著槍替哨兵站了半個多小時的崗。哨兵從睡夢中醒來,發現替自己站崗放哨的竟然是最高司令官,十分恐慌與絕望。
拿破侖卻和藹地對他說:“朋友,這是你的槍,你們艱苦作戰,又走了那么長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諒解的。但是目前,一時的疏忽就可能斷送全軍。我正好不太困,就替你站了一會兒,下次可要小心。”
拿破侖在處理哨兵睡覺事件上的圓潤,避免了官兵間可能產生的矛盾,此舉不僅感動了哨兵,也感動了全軍。如果拿破侖非常嚴肅地處理哨兵睡覺事件,情理上雖然能說得過去,可是卻肯定會傷害艱苦作戰、極度疲勞的士兵的感情,從而影響到部隊的戰斗力。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斬馬謖”是為了嚴肅軍紀,“揮淚”則是對馬謖憐惜不舍的情感,因為“揮淚”,使得“斬馬謖”有了濃濃的人情味。
諸葛亮處世的圓潤既嚴肅了軍紀,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又獲得了眾將領的理解,避免了上層之間和上下層之間可能發生的摩擦與內耗。
第二,“外圓”還可以避免過激或對抗行為的發生。例如,二戰期間,為了給戰爭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美國內閣會議決定發行綠背鈔票。但財政部長蔡斯認為,這個決定違反憲法,因此拒絕執行。
作為當時國家總統的林肯沒有用權力去壓服蔡斯。林肯找蔡斯聊天,并談起這樣一個故事:
意大利有一位船長駕駛的船觸了礁,船底被撞破了一個洞。船長命令船員們抽水,而他自己則跑到船頭的圣母瑪麗亞像前禱告。可是從漏洞涌進來的水越來越多,眼看這條船連同船上的一切都要沉入海底了。
最后,船長因禱告毫無靈驗,不禁火冒三丈,盛怒之下,一把抓起圣母瑪利亞的塑像扔進了水中。突然,船不再漏水了。船員們抽干了船艙的水,把船安全駛進了港。當船駛進船塢修理時,人們才發現是那尊圣母像堵住了船的漏洞。
林肯推心置腹地對蔡斯說:“只要對維護聯邦有利,在非常時期,不管是否符合憲法,都應當得到執行。”
林肯真誠的態度及那一番令蔡斯心服的道理打消了蔡斯的抵觸和對抗情緒,綠背鈔票得以順利發行。
發行綠背鈔票,這是必須要做的,是大原則,否則戰爭的經費無法得到保證。但是如果用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就可能會引起激烈的對抗。因為蔡斯的反對是有道理的,也是能站住腳的,發行綠背鈔票畢竟違背了美國憲法。
林肯處理問題的圓潤卻很輕松地化解了對抗和抵觸,使發行綠背鈔票的決定得以實施。
第三,“外圓”可以使你的意見比較容易得到采納。
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喂養捉野兔的老鷹。一天,燭鄒不當心,讓一只老鷹逃走了。景公知道后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斬首。
晏子知道此事后,急忙上堂對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么輕易就殺了呢?等我公布完他的罪狀后再處死不遲。”景公點頭同意了。
晏子指著燭鄒說道:“燭鄒,你為大王養鷹,卻讓鷹逃走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大王為了鷹的緣故要殺人,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重鳥輕士,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宣布完三大罪狀后,晏子對景公說:“好啦,大王,請處死他吧!”
景公聽了滿臉通紅,半天才說,“不殺了,我懂你的意思了。”
晏子要堅持不能濫殺無辜的原則,如果選擇很直接的批評方式,很可能達不到目的。
晏子先是順著景公的思路,宣布殺燭鄒的理由,然后將不能殺燭鄒的道理正話反說,娓娓道來,其高超的思維和語言藝術使景公幡然猛醒,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第四,“外圓”能夠獲得他人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蘇聯衛國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曾在國內戰爭時期馳騁疆場的老將們,如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等,首先挑起前敵指揮的重擔。但面對新的形勢,他們漸感力不從心。
時勢造英雄,一批青年軍事家,如朱可夫、什捷緬科等,相繼脫穎而出。但老將對年輕人是有懷疑的。戰爭進行當中,元帥鐵木辛哥受命去波羅的海,協調一、二方面軍的行動,什捷緬科作為他的參謀長同行。
什捷緬科當然知道這位元帥的厲害。在出發的火車上,一場不愉快的談話開始了,鐵木辛哥先發出一通連珠炮:“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我們這些老頭子,監督我們的吧?白費勁!你們還在桌子底下跑的時候,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為了給你們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斗。你軍事學院畢業有什么了不起!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
這通訓,已經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緬科卻老實地回答:“那時候,剛滿十歲。”接著又平靜地表示對元帥非常尊重,準備向他學習。
鐵木辛哥最后說:“算了,外交家,睡覺吧。時間會證明誰是什么樣的人。”
應該說,“時間證明論”是對的。他們共同工作了一個月后,在一次晚間喝茶的時候,鐵木辛哥突然說:“現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來認為的那種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專門派來監督我的……”
后來什捷緬科被上面召回,鐵木辛哥親自向大本營提出要求,調這個晚輩來共事。
什捷緬科為顧全大局,在受辱之時和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圓潤,過了鐵元帥的懷疑關,獲得了鐵元帥的相容、理解和信任。
第五,“外圓”能夠有效減少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必要的麻煩。
唐朝的郭子儀就十分通曉內方外圓的藝術。那時,郭子儀已經封王,卻經常會有一些心術不正的小人來見他,縱然這些人的地位很卑微,但郭子儀也一定會接見,而且一定坐得很端莊,穿上禮服來表示尊重。有很多人覺得奇怪,就問他:“許多達官貴人來見你,你都很隨便,為什么這些小人物來見你,你這樣嚴肅?”
郭子儀回答道:“這些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還很會巴結,不能得罪,萬一他將來做了大官,得了志,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必會報復。”
郭子儀的話后來果然應驗,擅長于巴結的這些人,很容易討得主子的歡心,凡是得罪小人的人,在小人得志的時候都不會有好結果,有仇必報。郭子儀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得益于他的外圓。
為人處世,“內方”及“外圓”應當兼而備之。去過廟堂的人都知曉,進了廟門,迎面而見的是彌勒佛,滿面慈祥,笑容可掬。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堂。
彌勒佛熱情快樂周到,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落四,不好好管理賬務,所以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檢查工作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來客,于是香火旺盛。而韋陀鐵面無私,錙銖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寺廟顯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為人處世,我們應當把韋陀的“方”和彌勒的“圓”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現實生活中,“方”和“圓”也并非一定要截然分開,通常它們總是結合在一起,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難分彼此,二者相輔相成。
唐代柳宗元曾以車為喻,來闡釋為人處世“內方”與“外圓”的關系。柳宗元認為,車廂不方則無法載人;車輪不圓,則難于行動。不懂得“外圓”的藝術,你的“內方”會屢屢遭到挫敗,你的人生會遭遇重重阻力,你的理想抱負難以施展。
為人,應當主動修身養德;處世,應當懂得靈活變通。方正之人要學會溫和機敏地與人相處。在如今這樣人事紛繁的社會里,該方則方,該圓則圓,方圓結合,方圓有度,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
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
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干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在強大對手的高壓下,在面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于拙、裝糊涂,扮作“老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
面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發呆。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笨”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當然無論是“內方”還是“外圓”都要把握好度,要知道凡事物極必反。“內方”太過,那會導致刻板、迂腐,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外圓”太過,那會導致圓滑、世故,必使他人心生疑慮,處處提防,因此,都是不可取的。與周圍人們相處“圓潤”,又能使道德高尚的你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眾多的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篇:靈活應變進退隨心
下一篇:用圓潤維護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