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圓,無往不勝
圓通周到,是為人處世方面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對不同的人能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策略應對。正如太極的道理一樣,借力打力,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情況都能夠靈活應對。
生活中不免會接觸到一些油滑的人,常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于這些人,人們既羨慕他們在別人面前游刃有余的能力,同時也討厭他們的油滑。那么怎樣看待這種人呢?
其實,兩百多年前乾隆年間的紀曉嵐已經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認為做人要“處世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為人謙和”,即外圓而內方。
“方”,就是人格獨立、靈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為人應該在“內方”上下功夫。
“圓”,就是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該前則前,該后則后,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外圓內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謀深算者的處世哲學。圓,是為了減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實質。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
外圓內方是微妙的、高超的處世藝術,是人們對科學的處世方法的概括和總結,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贊賞“外圓內方”這個成語。“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這是黃炎培給子女座右銘中的其中一句。他以古錢為喻,要求子女外表隨和,內里嚴正,謙虛謹慎,不要鋒芒畢露,盛氣凌人。這是經驗之談。
正確的處世方法,是人們走向成功的起點。為人處世既要真切誠懇,也要圓活通變。變則通,通則順;誠則信,信則友,友則天闊地廣。
總之,人生在世,運用好“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在《資治通鑒》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還是昏君?”
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之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何以見得?”
任座回答說:“大王您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個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
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何以見得?”
這位大臣說:“有古言說,明君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聽罷,魏王趕快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
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三種人。第一種是那些趨炎附勢的大臣,他們說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于保全自己與升官發財的私心,是圓滑。這樣做只會更加助長魏王的昏庸無道。
第二種是任座這種剛正不阿之人,敢于不畏權勢,直言進諫,非常了不起。但是這種人卻因為剛正有余圓滑不足,觸犯了魏王的君王威信和顏面,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自己被趕出去。
最后一種人便是救回任座的大臣,顯而易見,他所有的不僅是剛正,而且是大智慧。其實,他很清楚魏王是昏君,但是直言不諱,必將會獲得像任座那樣的下場,為了使魏王能夠納諫,他順從了魏王的心態,先說他是明君。
因為這位大臣的初衷是想要幫助魏王的,所以他說出這句話與那些趨炎附勢之徒有本質區別,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然后他在解釋中婉轉地告訴了魏王他就是個昏君,明君應該如何做。這樣說就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不僅糾正了魏王的昏君所為,也解救了任座。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種處世之道——外圓內方。船頭,為什么不是方形而總是尖形或圓形的呢?是為了劈波斬浪,更快地駛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處處有風浪,時時有阻力。
在面對這樣的人生時,我們是與所有的阻力拼個你死我活,還是變通取勢,去爭取最后的勝利?這就需要考驗我們每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的銅錢給了我們極好的啟示,那就是內方外圓。“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圓有余而方不足,則缺乏支撐的筋骨,易成見風使舵的人物;圓不足而方有余,則棱角分明,剛脆易折,不免易成四處碰壁的腐儒。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人總是要有一些應該堅守的東西的,比如信念,比如尊嚴,這些東西都是高于生命的。方,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對人類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對美好理想的堅定追求。這是一種底線,是生命中堅不可摧的一道城墻。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處在人們可以想象還是無法想象的困境中,他都矢志不移、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以求對人類對社會的最大貢獻。這便是方,是人之義。
然而,生存于世間,各種關系如蛛網般糾結纏雜,一個人不可能對抗來自社會的種種打擊與磨礪。所以,要學會入世,以一種“圓”的姿態和方式融入社會大潮。
大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競爭的態勢時,只有自覺地融入市場,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才能有出路。如果一味地堅持所謂的原則,必將被時代發展的潮流所吞噬。
生活中的種種經歷告訴人們,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斤斤計較,否則就可能“壯志未酬身先死”。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系、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圓”,不是老于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是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但是,只圓不方,那只能是一個八面玲瓏、滾來滾去的“蛋”,那就是圓滑了。所以,“圓”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終還是需要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的。所以我們在處世圓滑的同時,一定要記住一個根本:為人誠實,誠信為本,既要執著,又會變通。
在生活中,我們要以“外圓”應付各種阻力,而以“內方”保持本色。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
他們或雅人深致,或詠絮之才,將攝人的鋒芒連同鴻鵠之志深藏于心;形于外則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真誠。
一枚銅錢是有形的財富,但如果我們擁有外圓內方的處世性格,就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而且是一種用之不盡的財富。
上一篇:屈伸自如舍中得
下一篇:巧織人脈網,網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