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伸自如舍中得
某位居士的夫人慳吝不舍,對于善舉,從不響應,丈夫就請了一位禪師給予開導。
禪師來到家中,見到女主人,即刻把手掌伸開,問曰:“我的手,經常如此,不能收縮,如何?”
夫人曰:“這是畸形!”
禪師又把手掌合了起來,問道:“如果每天只是緊握而伸不開,如何?”
夫人曰:“這也是畸形!”
禪師說:“自己的東西,全都送給別人,這是畸形;自己對金錢緊握不放,一文不舍,這也是畸形!”
禪師說完以后,就離開了。某居士的夫人這才明白,平時自己不為世間樂善好施,原來是一個畸形的人生。
世間的確有不少的人樂于助人。自己不接受別人的善意,這雖不是沽名釣譽,但也是不正常的畸形;一個人如果一心只想著接受別人的賞賜,自己不肯回饋社會大眾,所謂一毛不拔、一錢不舍,這樣也是畸形。
真正懂得財物的人,能給能舍,能舍能受。就如一個人,四肢屈伸自如,才會舒服;睡覺的時候,能夠左右翻身,才能安眠入睡。如果只能屈不能伸,或是只能伸不能屈,當然就是畸形。
所以,對于財物要能“舍得”;能舍才能得,有得也要能舍。我們個人的財富本來就是取之于社會,當然也要用之于社會;能夠懂得將個人之財化為大眾團體所共享,這才是富有的人生。
佛教講的是“結緣”,人給我,我給人,都是一樣的重要。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如果我們接受別人的,自當相報;如果我們布施給人,也要感謝對方給我這個和你結緣的機會。有來有去,有去有來;收受同等,屈伸自如,這才是應有的行為。
“屈伸自如”不僅是物用之道、養生之道,也是人際往來之道。人生的道路,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要懂得怎樣學會轉彎、變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當汽車開進了一個死巷,你怎能不轉彎呢?你在人面前表示自尊時,你要抬頭挺胸,以示正直;你在對人謙虛的時候,你也要低頭屈身,以表示尊敬。
如果只知道昂首闊步,不會曲躬彎身,不會受人歡迎;如果只知一味地卑躬屈膝,不能自持自重,這樣也是會被別人輕視的。所以,一個人當直則直、當屈則屈,能夠屈伸自如,這才是好的處世之道。
古今達士之為人處世、涵養識見是智慧的結晶,可以使人受用終生。但我們也不能僵硬理解、機械照搬,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在正知、正見、正行的基礎上活學活用。
處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待人處世的態度不要太輕率,否則的話將會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也不要太過分慎重,以致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的時候,處于進退兩難的時候,很容易灰心喪氣,因此要設法恢復當初的信念,立下貫徹到底的決心。相對的,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很容易躊躇滿志,而招來自己想不到的禍患,應該退去,以為全身之道。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茍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
接人要中和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閑的趣味,這是超越環境的限制。小人固當遠之,然也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之,然也不可曲為附和。
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是初學切要功夫。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遇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妄語。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要養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者,隱惡揚善處處替人著想;正直故,急公好義,言所當言。
一個人如果擁有完名美節,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毀謗。因此,要多少分給別人一些,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樣的,惡劣的名聲,也不要往別人身上推,自己也要承擔一些,只有抱著這樣的處世態度,才可以修身養性。
勿尋人小過而必究,勿乘人患難而相攻。對情感較薄的人要寬厚,對情感太超過的人要方正,就好像水太熱要加點冷水,水冷了要加點熱水。人上可以離群獨居,處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熱情過分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處世要知道退讓。世人多半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灼見者,則能保持超然的態度,以行道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見識就要高過別人。
處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人有喜慶,不要有嫉妒之心;人有禍患,不可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己溫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難。
君子不受命運捉弄。一個知道天命的人,絕不會站在危險墻邊。如果墻倒塌而被壓死,那是自己思慮不周而造成的,不能歸咎于天命!君子安貧樂道,對順境逆境,滿缺盛衰之泰然,上天對于這種樂觀的人,根本無從擺弄,這就是“安心立命”!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處世讓一分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上一篇:小處讓人,大處才能得人
下一篇:巧用方圓,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