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不可少的失敗計劃
多年前,蝸居臺灣的何應欽以四星上將的身份跑到荷蘭旅游,荷蘭國防部接待了他,并帶他參觀了荷蘭的國防設施。參觀完后,荷蘭人又做了一個國防簡報,向何應欽展示了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如何應對的計劃,這份計劃之縝密、全面讓何應欽咋舌。
但更令何應欽十分驚訝的是,他看到了一份更詳細的計劃,而且被放置在所有計劃最顯眼的位置,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這個計劃的名稱叫“投降計劃”。
何應欽表示很不理解,他說,在中國人眼里,投降是可恥的事情,是被所有人看不起的行為,而為投降作計劃會渙散軍心,是戰爭大忌,中國文化崇尚舍生取義。
而荷蘭人的回答很從容:“我們并不認為投降是可恥的事情,經過充分分析敵我力量和戰爭現狀后,如果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或者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時,我們會投降。我們不想因為自己的頑抗招致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需要保存實力,需要保持國家的完整。我們將把土地、建筑、河流山川都留給子孫,韜光養晦,等待某一天真正強大了,再去奪取勝利。”
投降計劃,意在未來。
二戰中,盟軍勝利登陸諾曼底之后,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發表了講話:“我們已經勝利登陸,德軍被打敗,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謝和祝賀。”可是當時誰也不知道,在登陸之前,除了這份講話稿之外,艾森豪威爾還準備了一份截然相反的講話稿,那其實是一份失敗演講稿。失敗演講稿是這樣的:“我很悲傷地宣布,我們登陸失敗,這完全是我個人決策和指揮的失誤,我愿意承擔全部責任,并向所有人道歉。”
兩份講稿,萬般情懷。
我曾經采訪過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十年拼搏擁有了8000萬元的資產,他有過無數次利用智慧取得成功的經歷。講到驚心處,他常會停頓,強調其實自己每次行動前都會作一個詳細的失敗計劃。
這讓我十分驚訝,而他向我講述了這樣做的理由。在事前假設失敗,可以讓狂熱的心靈冷卻,站在失敗者的角度思維,必然會考慮到成功計劃里關注不到的因素。另外,作過失敗計劃的人,最終面對失敗時,就不會驚慌失措、無以應對,準備得悠然,心態就會坦然。
太多的悲劇大都因為把成功當作唯一的目標,其實,失敗計劃里深藏求勝意愿、成功契機、超然心緒。
上一篇:彼得醫治瘸子
下一篇:必須面對自己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