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要敦厚謙讓——王羲之教子“以德為本”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其作品在我國古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代表作《蘭亭序》,更被譽為“法貼之冠”,如今諸多書法名家仍悉心研討。
王羲之為官期間,嚴于律己,清正廉明,很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以嚴厲著稱,經常教導孩子們要謙虛、勤奮、節儉、寬容,這樣才能兄友弟恭、居家和睦。
有一次,王羲之與好友許玄度一起到奉化一帶游玩。晚上,兩位好友就住在一個小客棧里,飲酒聊天。當兩個人正聊得歡暢時,忽然聽到外面有人吵架。原來是兩兄弟為了爭奪財產,互相打了起來,彼此都受了重傷。后來有人報官,兄弟倆都被官府抓走了。
這件事讓王羲之很是震動,他面色沉重地對好友說:“這兩個是親兄弟,打架卻如此殘忍,不知道我們的后輩以后會怎么樣啊!”
回家之后,王羲之就把孩子們都叫到跟前,將自己目睹的這件事詳細地講給孩子們聽。隨后,他又命人拿來紙筆,工工整整地在紙上寫下四個大字——敦厚謙讓。
孩子們都圍在王羲之周圍,不知父親寫這四個字的深刻用意,紛紛要求解釋。王羲之語重心長地說:“敦厚者,莊重樸實也;謙讓者,厚人薄己也。為人處世,以德為本,人和為貴,遇事應退讓三分。兄弟之間,本同血肉,情如手足,要和外睦內,敦厚謙讓,才能光前裕后。若如彼等逆畜,則人所不齒,遺臭萬年。切記,切記!”
他還讓孩子們把“敦厚謙讓”四個字拿去臨摹,要求孩子們每人每日臨一字,每個字寫五遍,并將這四個字牢牢地記在心中。
<<<家教家風感悟
王羲之教育子女可謂用心良苦!他將從外面看到的真實事情告訴給孩子們,目的就是為了警示他們做人做事要敦厚謙讓,并親筆寫下“敦厚謙讓”四個大字,讓孩子們臨摹,以使孩子們能將此訓牢記心中。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禮待、謙讓、分享等品質,雖然我們現在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但引導孩子養成這些品德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1.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加以引導
小孩子并非天生就自私自利,但也不是天生就慷慨謙讓。要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大度、分享,養成敦厚謙讓的品行,主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給以引導。
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后,鼓勵孩子來給全家人分配,家里大人孩子都分得一份,并鼓勵孩子將好的、大的分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長輩。如果爸爸或媽媽還沒下班,也要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孩子做完后,要及時進行表揚、鼓勵,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時,鼓勵孩子拿出玩具跟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彼此交換玩具。孩子這樣做了,同樣要予以肯定、夸獎。
通過這樣不斷強化,孩子會體驗到謙讓、分享的快樂,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行。
2.通過一些文學作品啟發孩子
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一些有關謙讓、分享、寬容的故事,父母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同時啟發孩子思考:書中某個人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什么時候需要謙讓?該怎樣謙讓?等等,從而將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深入到孩子心里,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和效仿故事中的行為規范。
3.謙讓雖好,不可強求
雖然敦厚謙讓是一種良好的品行,但也不要強迫孩子謙讓或分享。比如,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相互爭搶玩具的情況時,是否一定要讓著別人?這時要就事論事,不能強迫孩子謙讓或分享。如果當時的情況是可以謙讓的,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體驗人與人之間交往互惠互利的必要性,也可以通過講道理鼓勵孩子謙讓,當孩子做出謙讓的行為了,同樣要給予表揚。
但如果是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了,孩子又不想與人分享,此時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強迫孩子分享。不僅如此,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學會說“不”,學會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切不可為了謙讓而謙讓,混淆孩子的是非觀,讓孩子變得時時處處都只知道忍耐,養成怯懦的性格。
上一篇:做事最怕有頭無尾,沒落到實處
下一篇:先苦后甜,人生不能過早地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