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在起點不如贏得未來
——淺談“超前教育”現象的影響
作者簡介
韓露瑤: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中共黨員。曾擔任教育科學學院輔導員助理兼校演講協會組織部部長,曾獲得葉圣陶獎學金,曾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第二課堂積極分子”、校演講協會“優秀辯手”、“優秀部長”稱號。
我們常常這樣比喻生活,說“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跑道,自每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比賽的槍聲就已經打響了,我們同時間賽跑,與他人競技,奔向一切未知的未來”。對于“賽跑”這一概念,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對它的認識,都源于兒時的一個童話故事《龜兔賽跑》。敏捷的兔子與行動緩慢的烏龜一起比賽跑步,兔子本以為會輕松獲勝,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來啊,當兔子在樹下睡覺的時候,烏龜已經一步步地爬到終點了。縱使兔子領先于烏龜起跑,最后還是烏龜贏了。這個故事其實就折射了這樣一個道理:起點與終點遙相呼應卻沒有必然的關系,在起點搶先一步并不意味著以后的歷程都能一帆風順,我倒認為勝在起點不如贏得終點!
可是家長們卻往往有著這樣一句口號“絕不能讓我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都想著用自己的經驗為孩子們鋪好路,讓他們少走彎路,但換個角度試想一下這種做法與“兔子”又有什么分別呢?前一陣子火爆熒屏、引起極度熱議的、關于孩子教育及成長問題的一眾電視劇,如《小爸媽》《虎媽貓爸》等作品,就已經描述了我國目前早期兒童教育的最大問題——“幼兒教育小學化”,里面的故事情節就該為現在的家長們敲響警鐘了。父母在孩子起跑線上給予的助力,不僅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有可能使孩子們“傷”在起跑線上。
“幼兒教育小學化”實則是“超前教育”中一個具有明顯年齡標志的具體現象,指幼兒教育的相關機構在教學內容與管理模式等方面偏重于小學教育中相應知識的傳授,例如:奧賽班、珠心算、第二語言等。伴隨著“超前教育”現象應運而生的就是“興趣班”“補課班”等課外輔導教學的“熱潮”。此類現象在中國很普遍,并被大多數的孩子家長所采納。在中國,幼兒園的孩子就把小學一二年級的內容學完了,還要上各種興趣班、培訓班。殊不知,此興趣非彼興趣,真正的興趣該是孩子由心底地想要學習某種知識的渴望,而不是父母口中的一技之長。
心理學上的精神分析學派有這樣一種觀點:孩子在6歲之前的生活就會決定他的人格、性格甚至是人生,因為6歲之后、在孩子的眼里就沒有新鮮事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寶,都寄托了長輩們全部的期待。由此想來,家長們之所以那么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或許情有可原,若要深究其中的具體原因,從家長的角度分析,可以歸納出以下三種心理。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熱切。現在的父母在社會焦慮的驅使下,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要有所作為,出人頭地,總是會擔心孩子會在競爭中失敗,將來低人一等。由此就過分地關心孩子的知識學習與成績,給孩子選好的幼兒園、好的老師,報名各種興趣班,參加各種特長培訓,仿佛只要自己的孩子學習了,就能比別人家孩子更聰明,也就能早日成龍成鳳了。
2.“從眾”的補習潮流。有些家長或許也明白該讓孩子自主成長,可是當他們發現周圍親朋好友家的孩子都在學習舞蹈、奧數、繪畫等補習班時,他們就會擔心:別人家的孩子都學,我們孩子不學能行嗎?一定會被其他孩子落下的。于是他們也只能很無奈地隨波逐流了。
3.“彌補自身遺憾”的錯誤想法。當然也有少部分家長之所以讓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是為了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或者承接自己的理想,他們將自己錯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忽略了孩子的發展潛能與興趣愛好,用自身的意念來規劃孩子的起點與未來。
無論出于什么理由,善意的出發點也好,無奈之舉也罷,這種“超前學習”的舉動與瘋狂課外班的行為都是違背孩子身體健康成長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就拿小孩子寫字舉例吧,很多家長都會奇怪:為什么自己家小孩在用鉛筆寫字時,本子上的筆跡會有那么深的印痕,就像刻在本子上一樣。那是因為5、6歲的孩子手腕處的骨骼還沒有形成,僅僅是軟骨組織遠遠不能夠支撐寫字所帶來的負荷,他們所寫的每一個字都用盡了全力,才能使他們控制好筆的運用。年齡尚小的幼兒并不知道怎樣表達讀書寫字的力不從心,而家長也從未意識到這樣做會給孩子的身體發育與習慣養成有怎樣的危害。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過早地給予孩子關乎學業上的心理壓力,就有可能使親子間的依戀關系產生裂痕,也會給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心理陰影。嚴重地很可能讓孩子產生“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愛自己的表現與學習”的消極想法,孩子們會覺得“自己學到了什么、學得好不好”是父母愛自己的條件,這樣會逐步喪失孩子們的安全感與學習主動性,消極情緒嚴重的孩子會越來越排斥、厭惡學習。
如果家長們不能很好地了解到以上的那些危害,一直抱著“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繼續采用提前催化的教育方式過度開發,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此“拔苗助長”就會使孩子們喪失對于新鮮事物的感知能力、自主創造性以及先天優勢。
都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從天而降的天使,在他們下凡之前,上帝伯伯一定會為他們準備專屬的禮物”。作為家長,就應該學會協助孩子讓他們自己拆開禮物,而不是強行替他們拆開,或者替他們丟棄這些天分。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清楚以下三點思想。
首先,對于童年時期的幼兒來說,家庭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完整的家庭、和睦的親情、父母的陪伴與愛,這些對于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父母的言傳身教所帶給孩子的重要啟迪遠遠不是那些特長培訓班、早教機構可以替代的。
其次,在孩子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新鮮而美好的。家長不應該以“過來人”老道的目光看孩子嶄新的未知人生,家長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睜眼看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太陽可以是綠色的,蘋果是方的,星星會說話,下雨天的時候車轱轆在唱歌!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自然才是最好的教科書。倘若一個孩子在溫暖、友愛、沒有心理負擔的環境下成長時,其內在的先天能力都會逐步地根據生長規律發揮出來,同樣也會達到人格獨立、智力正常、創造力強、身心健康的狀態。
再者說,一個人在什么時期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就應該做符合他年齡與心理特征的事情。玩耍與游戲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就應該尊重這種天性。在童年時期,孩子的游戲本能應該受到滿足,這樣才能使他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突破。在玩的過程中,有些孩子會表現出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組織能力,進而成了小朋友中的孩子王;有些孩子會表現出在音樂、舞蹈或者運動方面的優勢,跑得快或者反應能力強等特點;還有一些孩子會在團體游戲中處于被動地位,較為內向的他們不會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僅僅是做一個旁觀者或者追隨者。此時,家長最該做的就是,做一個耐心的旁觀者和積極的參與者,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及時發現自家孩子的特長與不足,方便加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就像小草,需要自己去感受陽光雨露,就算長在懸崖峭壁,就算身壓千斤巨石,也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破土而出。畢竟煮熟的種子是怎么也發不了芽的!家長給予孩子的過度教育很有可能會使他們對本身就具有的天賦都沒有興趣了,這樣的做法豈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原本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領域的天才,家長們偏偏想要盡善盡美求全才,卻不想陰差陽錯產生了這么多平庸者。這才是最大的失誤!
這場人生的跑賽,家長們只能幫得了一時,不能陪孩子們跑完全程。父母沒有權利替孩子們決定以什么方式奔跑,要有什么樣的夢想。在孩子逐夢的旅程中,父母、老師的角色不該是“燈塔”指引他們前行,而應該是船艙,當孩子疲憊時給他們留有一個溫暖的地方休息。旅途中的驚濤駭浪與陰云密布都該讓孩子們自己去面對!起點到終點的距離不等同于夢想的路程,勝在起點,不如贏得未來!
☆教師點評:崔繼紅
家庭教育的理念,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守望者。在這個攀比之風日益盛行的時代里,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一位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有的家長,不懂童蒙養正的傳統教育規律,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各種課外班,只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些家長們都忘記了,人生是一場長跑,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并不會代表著一定會贏得最終的勝利。讀書志在圣賢,讀書志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的人生理想。在人生中從事什么工作,這是職業的選擇,不是理想和志向。教育孩子在起點下功夫,“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而學文”,這是兒童成才的根基,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無限美好的未來,這才是真正地為孩子著想,為他的未來著想。就像本文所說的那樣:勝在起點不如贏得未來!
教師簡介:崔繼紅,碩士,講師,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主任。
上一篇:紅塵之外,教育之內——李叔同
下一篇:讓青春在拼搏中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