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自清,濁者白濁
有句話說:“對他人的報復,就是對自己的攻擊。”
一個人與自己的關系是所有關系的開始,當你與自己和諧一致,你就能天天帶笑,但如果和自己關系“不好”,就會整天愁眉苦臉,怨天怨地。人要和自己做最忠實的伴侶,如若可以,就能基本做到與他人的和諧。
做人要講寬容、大度、禮讓。比如,對他人的激烈言辭不要太過計較,要容得下“話”;對他人的缺點要正確看待,容得下“短”;對他人的錯誤行為要忘記,容得下“過”;對他人的傷害、仇視要心胸寬廣,容得下“仇”,只有具備了以上方面寬容的肚量,心才能寬,腳下的路才能順順暢暢地走下去。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男嬰,衣冠不整,渾身泥土。豐干禪師把這男嬰帶回國清寺,等待家人來認領,但許多人來過,都不承認孩子是自己的。由于無人認領,豐干禪師就把男嬰留在寺中,男嬰漸漸長大,由于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起名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住下來,長大后,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
時間長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與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青年是莫逆之交。因為寒山家庭貧困,拾得就常常將齋堂里吃剩的飯菜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家去食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讓著他、由著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又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有人罵你,你只說好;有人打你,你自睡倒;有人唾你,你隨它自干了;你省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拾得的話,并不是要人軟弱,他是告訴我們在應對他人非難、誹謗、侮辱、恥笑、輕蔑、鄙視、厭惡、難堪、欺騙等人生際遇時,要冷靜對待、謙讓對待、忍耐對待、克制對待。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遭遇上述不愉快場面,面對這些,你是否能做到心平氣和?是否能做到淡然處之?是否能做到一笑而過?是否能做到坦然面對?
人在受到不良刺激時,情緒會發生急劇變化。學會制怒謀后而動非常重要。一個心理素質好的人,在憤怒、仇恨等不良反應來臨時會陣腳不亂,不讓憤怒、仇恨蒙住理智的雙眼,不讓1%的憤怒、仇恨擴大成100%的憤怒、仇恨,因為,仇恨或報復解決不了問題,相反,會使問題激化、擴大,矛盾升級。而善于制怒謀后而動的人總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理智對事,而做到這一點,內心不強大是做不到的,所以會制怒的人有一顆足夠大的承受壓力的心。
做人難,做一個冷靜、理智、把控力強的人更難。
上一篇:《沒有永遠混濁的河水》知取舍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游動物園》知取舍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