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鏡,快樂自在
人生在世,總會有痛苦和煩惱。中國傳統思想認為,人的一切痛苦煩惱都是源于邪惡的雜念,而這種“邪念”、“雜念”多半是庸人自擾,所以才有“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說法。
誠然,一個人無法脫離現實世界而生存,也無法保持其內心的絕對純潔;但如何對待外界的干擾,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變化,是由一個人主觀認識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的修養決定的。只有排除了私心雜念,始終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人才會在生活、事業中擁有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菜根譚》中說:“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意思是說,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遮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們的心靈根本無須刻意清洗,只要除掉心中的“邪念”,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煩惱,那么,快樂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呈現在人們面前。
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和尚凡了什么事情都發愁。因為他覺得自己太瘦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過得不夠好,他很擔憂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無法讀經書……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自己有所幫助。他出發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并告訴他,等到了九華山之后再打開看。
凡了到了九華山后覺得待在這里比在自己的廟里更難過,因此,他拆開了那封信,想看看師父在信中寫了些什么。
師父在信中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300多里,但你并不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憂愁的根源——你自己的心蒙塵了。所以,一個人心里想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后,就回來吧。因為那樣你就會有變化,不會再憂愁了。”
看了師父的信,凡了非常生氣,他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師父的同情,而不是教訓。
凡了氣得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寺廟了。那天晚上,他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老和尚反復強調:“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的人。”
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他聽到和自己師父同樣的話,這一來,他腦子里所有的胡思亂想都一掃而空了。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考,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并發現自己曾經真的很傻——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只是他自己的心態。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自己的寺廟里去了。當晚,他平靜而愉快地讀起了經書。
可見,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并不在于我們身在哪里,我們有什么,或者我們是什么人,而在于我們自身的修養如何,我們的心境如何,這與外在的條件并沒有多少關系。
當年蘇東坡受“烏臺詩案”牽連,險些丟掉性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蘇東坡身處如此逆境,卻曠達如舊,在赤壁的月夜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前赤壁賦》:“寄蜉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把自己作為一粒塵埃擺到宇宙之中,這是怎樣的氣度,這是何等如明鏡般的心境!
然而,這種如明鏡般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有,但倘若一個人能從生活中品出真味,心如明鏡,那么這個人就可以跟隨本心從容不迫地生活,淡泊、愉悅。所以,人無論是高居廟堂之上或身處江湖之遠,都要讓自己的心靈澄澈,不為世俗的誘惑左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就能真正體會到幸福。
上一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下一篇:找到人生的真正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