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并不缺少快樂和美好
有一位老師教小學生寫作文,題目是:“快樂是什么?”一個小女孩寫道:“快樂就是在寒冷的夜晚鉆進厚厚的被子里去。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是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快樂。在生活中,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于人有沒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那些“美”。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禪師正在院子里鋤草,迎面走過來三個人,他們向禪師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三人信佛多年,卻并不覺得快樂,這是怎么回事呢?”
禪師放下鋤頭,用慈悲的目光看著他們說:“你們想要快樂并不難,但首先要弄明白人為什么活著。”
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誰都沒料到禪師會問他們這個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拼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衣食無憂、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有你那樣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我的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禪師聽了他們三個人的回答,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那三個人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起來倒是簡單、容易,但這些總不能當飯吃吧!”
禪師說:“那你們認為人有了什么才能快樂呢?”
甲說:“人有了名譽,就有了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人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人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么有的人已經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
聽了禪師的話后,三個人都無言以對。
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對生活必須要充滿愛,要抱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把這些都貫穿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人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名譽要服務于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于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于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三個人這才恍然大悟,他們終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菜根譚》中這樣提醒人們:“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止,澄然靜坐,云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鳥啼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意思是說:人的心靈大多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的本性。一個人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靜坐凝思,那一切雜念都會隨著天邊的白云而消散。隨著雨點滴落,人的心靈也會有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聲,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種開朗的心情。可見,任何存在都有其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其真正的玄機。
《菜根譚》中說:“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珮;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盡魚躍鳶飛。”意思是說:輕風吹過山林,使蒼松發出陣陣像海濤般的音韻。飛瀑奔流而下,濺落巖石上,聲聲擊磬鳴玉。假如用寧靜的心情聆聽,就能體會到大自然所奏樂章的美妙。江邊的蘆葦,飄蕩出一種迷蒙的美感;天空的片片彩云倒映在水中,看起來顯得特別絢麗奪目。假如用清閑的心情來欣賞,就能發現造物者所創造的偉大篇章。心湖中沒有風波浪濤,所見處都是一片青山綠水的美景;只要本性保存善良的德性,隨時都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的快樂。
著名雕塑大師羅丹有一句話一語中的:“美是到處都有的,世間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有一天,歷史學家維爾·杜蘭特看見一個女人坐在車里等人,她的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會兒,一個男人走到那對母子身邊,溫柔地親吻那個女人和她懷中的嬰兒,那個男人小心翼翼地親吻嬰兒,不敢驚動熟睡著的嬰兒。不久,這一家人就離開了。杜蘭特深深地望著他們離去的方向,猛然驚覺,原來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都蘊藏著快樂。
雖然人們絕大多數是平凡之人,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獲得“大獎”,如“諾貝爾獎”或“奧斯卡獎”,還有很多人沒有當上“總統”、領袖的機會,但是人們時時會得到生活給予的“小獎”。比如,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一個就在大門口的停車位!這種生活中的小小喜悅,會讓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所以,許許多多點點滴滴的生活樂趣,其實都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去認真咀嚼。因為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也讓我們更加眷戀生命。
上一篇:不可放縱欲望追逐富貴
下一篇:人可以窮困,但不能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