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死讀書、讀死書、書讀死”的人
孔子長期從事平民教育,是偉大的教育家。但是,他教學的目的,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了培養從政治國的管理人才。他的學生子夏有一句為人所共知的名言:“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就極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既然是培養從政治國的管理人才,孔子用來培養弟子的學問,就必然是管理服務的學問。孔子有不少弟子都從政了,且他們都有一定政績,有的人還贏得了人們很好的評價。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孔子教學與從政管理是密切相關的。
孔子非常關心社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胸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因此,他在處理“治學”與“從政”這對矛盾時,是以“教”、“學”為手段,以“從政管理”為目的。
顯然,“學以致用”在孔子那里是非常明確的。而這個“用”,主要指的又是“從政管理”,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說的“經世致用”。孔子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現代人也是很適用的,那就是:要注意“學以致用”。
一個人不能為讀書而讀書,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生活中有不少人也經常讀書,甚至有的人讀的書還很多。但是,有的人讀了書能做到“活學活用”,有的人則讀了書同沒有讀過差不多,甚至還帶來了害處。
從古到今,很多讀書人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讀死書、死讀書、書讀死”。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他年輕時一心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誰料他的運氣實在不佳,直到垂垂老矣仍未能如愿,自己反倒落了個貧窮潦倒,最后在饑寒交迫、羞辱無奈中凄涼地死去。
孔乙己的經歷深刻地揭示了“讀死書、死讀書、書讀死”的悲劇。類似這樣的讀書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生活中還有許多。
五代時期,有一個書生,一生讀了很多書,并且將書背誦得滾瓜爛熟,人稱他為“兩腳書櫥”,但是他不能活學活用,因而即使飽學詩書終究也沒有用處。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見一些人,雖然他們愛讀書卻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尤其是在商品經濟大潮襲來時,那些平時不注意接近現實、對書本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讀書人,幾乎都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有些讀書人,他們的學問或者理論水平很不錯,卻拙于實際操作,不能把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要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就必須找到造成讀書人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并在實踐中努力克服。造成讀書人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讀書人常常輾轉“三尺書齋”,只知一味埋頭讀書而疏于與實際結合,“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顧沉浸在書中所描繪的虛幻世界,而不知道屋外的真實生活中都發生了什么,久而久之便脫離了鮮活多姿的實際生活,而像一只“蠶”一樣把自己緊緊地包裹了起來。
二是讀書人自古就有一種清高自傲的毛病,喜歡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總以“精神貴族”自居,而不愿與普通人接近,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讓自己閉目塞聽、孤陋寡聞、自以為是。
三是讀書人往往熱衷“清談”,卻不善“動手”,所謂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說的就是這種人。
讀書人要想避免與實際脫離、不能“學以致用”的讀書傾向,就要把“學以致用”作為自己必須遵守的一條原則。
其實,做到“學以致用”并不難,人如果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去做,就會有效避免讀書與實際脫節的傾向:
(1)人在廣泛涉獵的同時,還要經常注意讀報紙、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新聞,養成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
(2)人要在讀書的同時注意思考,尤其要重視聯系實際問題,要注意讀那些現實性強、指導性強的書籍,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3)人要經常走出書齋,同普通人接觸,了解他人的喜怒哀樂,掌握他人的思想動向,與群眾打成一片。
(4)人要在掌握理論的同時,注意養成經常“動手”的習慣,通過親自實踐來印證或修正、補充和完善理論,使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效果。
(5)人要經常檢查、反省自己的讀書學習,是否緊扣實際需要,是否真正使自己增加了知識,增長了見識,防止為讀書而讀書,以至于“死讀書、讀死書、書讀死”的傾向。
總之,讀書人要防止自己成為只會讀書不會運用的“書呆子”,只有這樣才能使讀書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才能在實踐中很好地運用從書本中學來的知識。
上一篇:“想得開”,活著才不累
下一篇:不可放縱欲望追逐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