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需要肩并肩
幸福地相望,保持一定的距離
“當年我也……”
有一位心理學專家由于特別能理解生活在不幸環境中的人并能與他們產生共鳴而出名,因為他的童年時期也有過很多不幸的經歷。他長大后也曾因過去的經歷而自卑,甚至有心理障礙而不合群。他試圖自殺,但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一位和他經歷很像的神經科醫師。那位醫師的一句“當年我也……”對相同經歷帶有真心理解的話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種情況下的“當年我也……”是向對方表示的一種理解,也是深表同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但是很多時候,“當年我也……”的說法會導致“想當年,我可是……”式的幼稚的自我表現或“這個我懂”式的自滿。
不能因為談過幾次戀愛,就自信地說你理解地球上所有男女間的愛戀之情;不能做過一些農活,就自信地說你懂得農業機械的運作原理。
接受相同的物理刺激,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疼痛是不同的。排除任何心理因素,僅僅就我們大腦中感知痛苦的特定部位而言,有些人就比其他人更活躍。
在心理上的感受程度就更不用說了。相同的經歷下,所產生的痛苦和快樂因人而異。這一道理應該也是一種生活中的常識了。
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因“當年我也……”這樣的說法破壞了與他人之間原本友好的關系。
根據我的經驗,年紀越大和閱歷越豐富的人越容易犯“當年我也……”的錯誤。
上一篇:“叫什么名字”
下一篇:“想把我的心借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