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總管”馬鳳花
馬鳳花:她沒有什么豐功偉績,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間的親情,什么是工作時的熱情。
馬鳳花,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燕寶社區書記。她的家庭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回族家庭。他們互相提攜、鄰里相幫,讓街坊鄰里羨慕傳頌。她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小巷總理”,身上光環無數,用小愛編織幸福家庭,用大愛澆灌民族和諧之花。
她是婆婆眼中的好兒媳,是眾人心中的“小巷總理”,雖然沒有做出過什么豐功偉績。但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間的親情,什么是工作時的熱情。她就是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燕寶社區書記——馬鳳花。
都說婆媳是天敵,但是作為兒媳的馬鳳花與婆婆相處二十多年來,卻從未紅過臉。每當有人提起馬鳳花,婆婆王月英總是笑著說:“鳳花是我上半輩子苦難修來的福分……”每每這時,馬鳳花的眼淚總會在眼眶里打轉,對她來說,婆婆也是媽。婆婆前半生生活充滿著悲劇和磨難,十三歲就被繼母送到公公家當童養媳,三十六歲那年,公公因病去世,撇下婆婆和五個年幼的子女。要強的婆婆為了讓五個孩子不受氣,一直沒有改嫁,獨自一人拉扯大了五個孩子,備嘗艱難。馬鳳花嫁過來后,深深被婆婆的堅強打動,堅持要把婆婆從山里接到銀川來生活,讓這個受盡苦難的老人度過一個安詳的晚年。自打把婆婆接來的那刻起,馬鳳花就給婆婆端吃問暖,縫縫洗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眼已二十多年。
馬鳳花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拮據的生活并沒有讓愛情褪色,反而讓夫婦二人更加相愛,更加理解愛的可貴,讓一家人更加懂得了互相珍惜。馬鳳花的丈夫是一名退役軍人,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二等功,退役后在企業工作,愛崗敬業,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兒子秉承了父母的優良品德,常常省下錢來給父母和奶奶買衣服、營養品及按摩保健器械,逢年過節都要給老人們包個紅包。王月英老人逢人就夸自己有個好孫子。
馬鳳花忙起來時常沒時間照顧家庭,但家里人從未埋怨過。婆婆患有風濕關節炎,有時疼痛難忍,但知道兒媳婦忙,就能忍則忍。丈夫患有腰椎間盤突出,但一直默默支持著妻子的工作,經常到社區幫忙干一些體力活。兒子知道媽媽工作忙,從來不讓她操心,初中、高中全被重點學校錄取,200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南開大學,現已在北京就業,是眾多同齡孩子的榜樣。
馬鳳花所居住的西花園路燕寶社區共有一萬四千多人,居住著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十一個少數民族兩千五百多人。在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區域,作為社區書記的馬鳳花深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區穩定的重要。為了做好社區里的事情,馬鳳花時常要深入到每個家庭里做走訪,社區里每個家庭的事情都牽掛著她的心。六十多歲的回族老人馬學義,從小患有嚴重的皮膚傳染病,父母去世后,姊妹們都因為怕受傳染與他斷絕了來往,馬學義只能靠乞討、撿破爛勉強維持著生活。馬鳳花知道老人的處境后,非常同情他的遭遇,隨即就和丈夫帶上吃的、棉被去看望老人。從那以后,逢年過節她和丈夫都會去看望老人,讓老人感覺不再孤獨。同時,馬鳳花又根據國家政策為馬學義老人申請了低保和廉租房,讓老人有了家,有了依靠。每當有人在馬學義老人跟前提起馬鳳花書記,他總會感嘆,他們一家對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在馬鳳花的帶領下,燕寶社區建立了互幫互助機制,將每月的5號定為民族團結“互幫日”,對轄區少數民族困難家庭進行“一對一”幫扶。如今,走進燕寶社區,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各民族同胞親如一家的團結氛圍。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一副對聯的囑托》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