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活才不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呢
“有一件事情是真的:有一天你會走向死亡。有一件事情是假的:人的一輩子只能活一次。有人活在過去;有人認為自己不會再有新的可能;有些人25歲就‘死了’,75歲才被‘埋葬’。事實上,一個人的一輩子,可以同時是:音樂家、發明家、詩人、廚師、CEO……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p>
——《雇傭人生》
前兩天與一個同事聊天,她感嘆工作五六年,生活走進了一個循環的怪圈,心有不甘卻無能為力。想做更多嘗試,掙脫束縛尋找更多可能;想要改變自己,打破既定的生活模式,但卻出于對未知的恐懼,對輿論的壓力,還有對自己的不完全接納,仍然一成不變、一如既往、一絲不茍地在既定模式下過活。
但同事身邊,卻又總是層出不窮這樣的人,他們當年讀書的時候成績不好,沒考上“211”或者“985”這樣的大學,畢業也沒能進入一線的大公司。
但不知怎么回事,在幾年的沉浮后,同事身邊的人卻以一種全新的身份跳脫出來,開公司、做投資、做個人IP,雖然從事的工作看上去充滿變數和挑戰,但卻生活得飽滿又充實。
這時,同事不禁開始回顧這些人的過去并對比自己,同為一代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樣的?
早九晚五的既定模式,在公司重復地做著早已經爛熟于心的工作,像枚機械的棋子,下了班又像既定模式一般做飯帶孩子。這種狀態看上去既僵硬又封閉,是一眼望到頭的安寧。
有一份外人看上去體面穩定的工作,但這種體面和穩定背后,真實的情況卻是自己早已退化成為一個思維縱深單一,視野狹隘,生活方式規律且無趣,眼神中早已沒有探索未知光芒的軀殼。
她(同事)很想嘗試跳脫出這個怪圈,去做一些一直以來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
我問:“那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嗎?”
她說:“我其實喜歡烤餅干做糕點。在大學剛畢業時,自由時間比較多,就經常做一些小點心帶給朋友們吃,大家都說我手藝很好,可以開家甜品店?!?/p>
“那為什么又不去做呢?”我繼續問。
她說:“誰又敢呢,出于興趣自己做著可以,但是一旦要將興趣變成職業,我就不敢打這個包票了。跳槽就意味著所有模式被打亂,你要擔心你的社保醫保,你的收入和生活保障?!?/p>
她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在生存都面臨考驗和挑戰的情況下,我們談什么生活方式和理想。
我的這位同事,在躍躍欲試和理性克制之間左右徘徊,擰巴地生活著。當看到朋友圈有人曬出誰誰誰勇敢裸辭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時,她總是忍不住第一時間轉發,然后附加上一段文字:“沒錯,生活就應該還有詩和遠方。”
但每當到了月末發工資的時候,她又會情不自禁地感嘆,還是這樣有穩定的收入好,不像那些出去創業的,每個月戰戰兢兢,干完活還得去催欠款。
就這樣,她既沒有勇氣豁出去搏一把,也沒有魄力丟棄情懷完全變成一個俗人。記得韓寒以前說過,“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的是最痛苦的人?!?/p>
和我的同事類似,大多數人就是這樣半俗不雅的人,所以也揮之不去地痛苦著。
他們看到有些人不走尋常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之前嗤之以鼻;稍微做好一些就另眼相待,甚至反轉把這些人的例子用來證明自己仍然享有情懷理想的談資;如果做得再好一些,有了收益和名氣,便望眼欲穿,想方設法去探討別人的路子,希望別人可以講出一些通往捷徑的方法。
但方法知道再多,不去實踐,一切都是空談。有一種說法——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叫作練習。對于很多事情,比如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樂器,從事一個全新的職業,通過反復訓練都是可以實現和做到的。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p>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該定律是指,如果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需要一萬小時,換算一下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所以只是空想和空談,沒有切身去經歷和實踐,都是毫無意義又無趣空洞的。
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去嘗試,繼續以一種“我思故我在”的姿態無意義地空想呢?
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數學老師曾說過一句話:“一張試卷的成績定終身!”她的這句話,讓那時的我們堅定地認為,如果這次考試考砸了,人生就完了。
那時我們才六七歲,還有那么多未知的事情沒有去探索,對世界的認知也只是冰山一角。以至于考前那一晚,我在睡夢中嚇得發抖。
想想看,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男人,年齡38歲,經歷失業、大學肄業、當過廚師、做過銷售,甚至還當過農夫,卻對廣告領域一無所知,從未寫過一篇文案。
有一天,他突然跟你說,想進廣告圈,開一家自己的公司。
你會怎么說?
勸他說,你千萬別犯傻。你都38歲了,早該成家立業,也該清楚你有幾斤幾兩,做不到的切莫強求,得不到的果斷放棄,擠不進去的“世界”就別擠了。
你說得情真意切,掏心掏肺。因為你不光這么勸說他,更是這么勸說自己的。
但結果是,他沒有聽你的,然后還做得很好。比如大衛·奧格威。
其實,我們從小就被要求謹言慎行,認真對待每一個取舍和抉擇。
比如,小學一年級時必須要第一批加入少先隊,如果不是第一批說明不夠先進和優秀,甚至對后面的發展也會有所影響;高考時必須要考入一所好大學,因為考不進去,從此會成為你命運的拐點,你和那些考入名校的同學就此分道揚鑣了……
這讓我聯想到兩句古語:第一句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第二句是“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這兩句話對我們影響至深,并升華至判斷和決策人生的最高標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你快30歲時還沒有結婚成家,家人和親友就會認為你還沒有真正獨立,哪怕你擁有高薪收入,生活穩定,他們也會覺得你的生活并不完美;當你40歲時更不敢隨意說出自己的年齡,因為你會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是否有意義。
對于第一句,雖在說下棋,生活亦如此。這種思想的本質在放大,任何一個看似渺小的決定和選擇,都可能由于萬物牽連發揮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影響作用。
我們擁有某種優勢,這種優勢可能在某種特定場景下會變成一種劣勢;而我們的劣勢,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可能又會變成優勢。
對于第二句,我個人的理解是人在30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到了40歲就沒有什么可以顧慮、疑惑的了,到了50歲就不得不認命,已經無法抗拒了。
據現代科學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升,人未來的壽命,可能延長至120歲及以上。那如果50歲就認命了,后面的70年用來干嗎呢?
有句話這兩年很流行,有些人25歲已經“死了”,但75歲才被“埋葬”。但有些人的生命卻不只有一次,他們反復嘗試和探索,從一種身份幻化成另一種身份,研究自然、創造發明、讀詩寫詩,就是不甘于活在過去和活在既定模式里,于是活成更厚重和多彩的自己,把一次生命活成了幾次。
電影《龍櫻》里有這樣一段臺詞:
“入學考試的問題,答案往往只有一個,這真的很殘酷。但是,人生不一樣,人生有很多答案,繼續讀大學是正確的答案,不去也是;熱衷運動是正確的答案,喜歡音樂也是;和朋友一起玩耍也好,為了某人而繞遠路也罷,這些都是正確的答案,所以,不要畏懼活著?!?/p>
人生存在的意義是你發現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反而更多。于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大膽嘗試的勇氣倍增,你因為一次次果斷決絕地打破條框的限制,從而活成自己更想要的模樣。
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決定你未來可能性的,不是你的抉擇,而是你的內心。生活有無數種可能,不要畏懼地活著。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準備好迎接命運的挑戰,你終將抵達光明之地。
上一篇:其實你和名校的人相比,只差了一份勇氣
下一篇:其實離職也需要個“黃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