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吃了檸檬就說檸檬甜
伊索寓言里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狐貍走過葡萄園,看著鮮美多汁的葡萄,不禁停住了腳步。饑腸轆轆的它,很想吃葡萄。可它試著往前跳,伸手夠葡萄,卻怎么都不成功。一連好幾次,它都以失敗告終。最后,狐貍放棄了,離開果園的時候,一邊走一遍念叨:“這葡萄肯定是酸的,就算摘到了也沒法吃。”
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聽到了狐貍的話,心想:“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告訴準備摘葡萄的長頸鹿,長頸鹿又告訴了樹上的猴子。結果,猴子說:“我每天都吃這兒的葡萄,甜著呢!”說著,就摘了一串吃了起來。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和狐貍一樣的心態呢?比如,明明很想買一棟房子,買一輛車,卻因資金不足無法實現,就安慰自己:“買房子還得背負貸款,買車還得保養,不買反倒省心,過得輕松呢!”沒有找到男女朋友,在看到別人秀恩愛時,就安慰自己說:“一個人多好呀,自由自在。”這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究竟是什么心理呢?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了認知失調論,即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這里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形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
說白了,就是人類心理防衛功能的一種。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心理處于平衡狀態中,但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求而不得的,此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為了重新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態,我們必須想辦法去降低目標的誘惑性,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與酸葡萄心理對應的,還有一種甜檸檬心理,也就是對于得到的東西,盡管不喜歡或不滿意,也堅持認為是好的。比如,買了一雙鞋子,回來后覺得價格貴了,顏色也不如意,可跟別人說起的時候,還是會強調這是最流行的款式,質地精良,價格貴點也值得。再如,明明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有不少的缺點,平日里也對他不滿,可在別人面前,還是要夸獎男朋友的優點。
其實,這兩種心理就證實了,人們對于已經發生的不滿意或不好的事情,傾向于通過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極影響減輕。通過這個定律,我們也會發現,對于同樣一件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結論就不同,心情也會不一樣。
任何事情都有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你想讓自己開心的話,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開心;你要不想讓自己開心,總有各種悲摧的東西跟你糾纏不清。所以說,快樂和不快樂都是自找的。
上一篇: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找到出路
下一篇:向目標立即奮進,拒絕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