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就是最大的錯過
法國機械工程師吉拉德曾今夢想著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為此,他窮其一生不舍追求著。
在吉拉德之前,法國陸軍工程師居紐奉命于1771年制造出第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車,被稱為“大板車”,這輛被用于運送軍火的車,以粗木為車架,裝有3個輪子,前輪既是驅動輪,又是轉向輪,司機通過一個雙把曲柄控制方向。但這種車因鍋爐體積太大,比較笨重,難以操作,在試車時就撞到了一堵墻。1801年,英國人特里維西克也造了一輛蒸汽動力車,但是,這輛同樣笨重的車,在特里維西克開著它去吃飯時,放在一家小飯店門口的棚子里,最后因為鍋爐燒干引起火災。那輛車在火災中徹底報廢了。
吉拉德從這些前人的經驗中總結出教訓,他認為前人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沒有理論只懂蠻干。在此后數十年里,吉拉德精心研究關于機動車制造的理論,其研究細致到鑒定哪種材料造車最為適合。為此,僅僅是圖紙他就畫了上萬張。然而,就在吉拉德還在孜孜不倦研究,無休止地推敲時,1886年1月29日,德國人卡爾·本茨,一個火車司機的兒子,用高壓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采用汽化器,使用液體燃料,用前輪控制方向,造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輛汽車并取得了專利。不久,這種本茨車投入批量生產,成為德國奔馳車的前身。人們也將1886年1月29日這天視為汽車誕生日。
吉拉德到死也沒有能實現他要造汽車的夢想,他的夢想僅僅限于一堆圖紙。吉拉德直到去世前才醒悟過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沒有被計算到最完美、最精確的事物,上帝也從來沒有把萬無一失、一切到位的福分賜予人類,你總要去實踐,總要在差不多的時候,趕緊邁步前行,放手去做,否則自己在原地打圈子,是一生中最大的錯過。
有人根據吉拉德生前留下的關于制造汽車的理論和部分圖紙斷定,如果吉拉德按照自己的理論和圖紙著手去制造汽車,接受實踐的考驗和完善過程,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或許早在1886年1月29日之前就誕生了。可是,天下像吉拉德這樣,想得太多,計算得太苛求完美,最終遺恨辭世的人實在太多了。他們本應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只可惜,他們又往往是行動上的“矮人”,讓機遇一次次錯過。
吉拉德的“不做”,可能是他對自己想法的不自信,但有些人的“不做”,是擔心“做”了以后的失敗或者不值得,進而產生后悔之念。其實,假如后悔有強度的話,有時候“不做”帶來的后悔更加強烈。
一件事情,如果不該做,我們卻做了,最多引發一陣后悔,比如后悔買了那件不合身的衣服,后悔愛了不該愛的人。而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想做,卻沒有做,那么引發的很可能是長時間的,甚至一生的悔恨。比如,后悔沒有好好學習,后悔沒有勇敢地表白心中的愛,后悔沒有及時盡孝……這種后悔,才是人生最大的最凄涼的遺憾。
有個朋友,母親剛剛病逝,他除了難過,還有無盡的悔意。他后悔在母親健在時,未能好好照顧她,以至留下了終生的遺憾,他再也沒有機會為母親做什么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所以,有些事,不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錯過。
劉若英有一首歌曲,叫做《后來》,曾經打動過無數人,除了旋律動聽,歌詞也極富啟示,“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上天不會總把機會擺在你的面前,要想在后來不后悔,就要當初有所作為。
某雜志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一個抽樣調查,發現最讓老人們覺得缺憾的事情,分別是:年輕時努力不夠;對子女的教育不當;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那么,在年輕的時候,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嗎?不,他們肯定意識到了,誰都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誰都知道“做好手中事,珍惜眼前人”,誰都知道“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誰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然而,知道,并不意味著會去做,不做,最終導致了一生中最大的錯過。
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每當遇到一個十字路口,你總得有所抉擇,有所嘗試,有所作為,機會不會站在原地等你,你什么也不做,站在原地觀望,結果只可能是錯過。當然,邁出摸索的第一步時,你可能會走彎路、犯錯誤,但這只是暫時的過錯,而不是永遠的錯過。
蒙牛集團的創始人牛根生,曾經長期擔任伊利集團的銷售負責人,他通過在伊利集團的數年打拼,掌握了全國最大的牛奶銷售網絡,正當事業的巔峰期,他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開伊利,重新開始。當時,乳制品行業群雄并起,43歲的牛根生創立了蒙牛集團。蒙牛集團在創立3年內,銷售額循環增長了50倍、在全國乳制品企業中,從最初的排名1116位颯升到第4位,并且吸引了摩根斯坦利等全球知名投資機構,高達26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如今,蒙牛集團和牛根生,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如果當初牛根生繼續在伊利擔任銷售總監,不去創立蒙牛集團,那么今天,中國乳制品市場將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消費格局。如果沒有蒙牛,又有誰會知道牛根生這個代表著夢想和創業的名字?
牛根生在《夢想中國》節目中曾這樣談到:“做與不做的區別是,前者對后者更具評論權”。成功的渴望人人都有,但很多人都是后者,他們總是不停地告訴別人,甚至自己,說自己要成功,于是閱讀所有能找到的有關成功的書籍,從閱讀別人的成功事跡中得到快感,得到鼓勵。但是遺憾的是,他們卻從來不做,僅僅沉湎于幻想,永遠是個看客。這樣的后者,所有的評論都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不要再在反復的琢磨和猶豫中,為自己的不做尋找各種主觀和客觀的理由了,什么條件不夠好,時機不成熟,能力不夠強,統統都是借口?!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現在不做,當有一天,我們終于下定決心去做的時候,恐怕良機已去,年華老去,空留悲切在心頭。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時,法國記者馬維爾采訪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馬維爾問林肯:“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而關于解放黑奴的宣言,也早就已經草擬了出來,可上兩屆總統都沒有拿起筆,簽署這個宣言。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個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林肯笑著回答:“我想,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的?!边@段話的深意,一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才被馬維爾真正讀懂。1914年,馬維爾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有些事情,有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有很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比如廢除黑奴制這件事?!?/p>
看來,林肯前任的兩屆總統,都永遠地錯過了一次足已讓他們彪炳千秋的機會,僅僅是因為他們應該做,而沒去做。
上一篇:不做沒有熱情的機器人
下一篇:不及時開始,就是人生的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