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源于自身
人們的情緒色彩繽紛,如同萬花筒。情緒的種類多樣復雜,而且它們之間是交互錯雜的,所以說情緒的種類僅用人類的語言形容是不完全的。因而,要對情緒進行一個精準的分類并不是那么簡單。
人的情緒主要分為兩大類: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基本情緒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在發生機制上有著共同的原型和模式,它們是先天的、不學而能的。每一種基本情緒都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和外部表現,并有不同的適應功能。
《禮記·禮運》很清楚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對于情緒問題的分類,可以說是最早的關于情緒分類的著作。其中記載人的情緒有“七情”,即喜、怒、哀、樂、愛、惡、欲;另據《白虎通·情性》,將情緒分為“六情”,即喜、怒、哀、樂、愛、惡;在近代的研究中,常把快樂、憤怒、悲哀、恐懼列為情緒的基本形式。
快樂、憤怒、悲哀、恐懼在現代心理學中被認為是基本情緒或原始情緒,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快樂是指所期待的目標得以實現或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內心的緊張狀態解除后所產生的一種輕松、滿意的情緒體驗。比如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學生們終于戰勝高考,步入理想大學,這種快樂相信對每個學子來說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切的感受。引起快樂的最主要的情境條件是一個人經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追求的目標,但快樂的程度還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所追求目標價值的大小、在追求目標過程中所達到的緊張水平、實現目標的意外程度等。
憤怒是由于外界事物或對象過度妨礙和干擾,個人的愿望受到壓抑、目的受到阻礙以致遭受挫折而累加起來的緊張情緒。對于憤怒來說,阻礙的大小和困難的程度決定著憤怒的程度。臉部皮膚發紅、眼瞼處增寬、嘴唇和下巴收縮變緊、拳頭緊握、嗓子發緊,甚至聲音都會顫抖,這些都是憤怒情緒的外部表現。如果你身邊的人有上述表現,那他很可能就處在憤怒的情緒里。
悲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悲傷。它是指由于失去自己所喜歡或熱愛的對象或者因所期盼的東西毀滅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引起我們悲傷的事情不僅包括我們與所愛者訣別和分離,而且包括我們意識到或未意識到的浪漫夢幻、不能實現的期望、自由權利和安全的喪失,以及那曾被認為是永不衰朽、堅強有力和長生不老的年輕自我的喪失。這些都會引發悲傷的情緒。
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情境的逃避情緒,常見的反應有退縮、回避等,表現為心慌、發抖、毛發豎立、驚叫等。引起恐懼的關鍵是個體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大學生常見的恐懼包括社交恐懼、考試恐懼、新環境恐懼等。
另一種現代頗具代表性的情緒的分類是根據情緒狀態即發生的強度、速度、持續時間和緊張度,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主要有兩大特點:彌散性和長期性。心境的彌散性是指當人具有某種心境時,這種心境表現出的態度體驗會朝向周圍的一切事物。當你在課堂上被老師表揚,覺得心情愉快,于是你見到同學會興高采烈,走在路上也會覺得天高氣爽;而當心情郁悶時,你會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甚至見到五顏六色的花朵都懶得多看一眼。古語有云,“憂者見之而憂,喜者見之而喜”,就是這種心境的彌散性的表現。
2.激情
激情與心境相反,是一種短暫而猛烈的情緒狀態。談到激情,或許每個人都會回憶自己某次異常瘋狂的經歷,可能我們回憶更多的是欣喜若狂,但其實諸如悲痛欲絕、暴跳如雷、驚恐萬狀等也是猛烈的情緒體驗。一般誘發激情的是重大事件的強烈刺激,如巨大的成功、嚴重的挫折、莫大的羞辱等。激情的主要特點為爆發性和沖動性。
3.應激
應激是指在意外的緊急情況下所產生的適應性反應。當人面臨危險或突發事件時,人的身心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如肌肉緊張、心率加快、呼吸變快、血壓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當遭遇歹徒搶劫時,人就可能會產生上述的生理反應,從而積聚力量以進行反抗。但應激的狀態不能維持過久,因為這樣很消耗人的體力和心理能量。若長時間處于應激狀態,可能導致適應性疾病的發生。
總之,我們可以看到情緒的分類形式是多樣的,此外我們自己還要懂得情緒的來源是我們自己本身。因此,不論什么情緒,我們都是可以自己去掌控的。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是我們要記住不要任自己的情緒為所欲為,成為情緒的奴隸,我們要努力去做情緒的主人。
治療憂郁癥的方法很多,笑就是其中的一個。笑,是肺部和臉部肌肉的運動,又是情緒的宣泄,對健康有益。心胸開朗,對人寬容,不要糾纏在人際關系上,遇事想得開,這些都是“笑口常開”的條件。心笑才能真笑,可是如果一個人心胸非常狹隘,總是處處計較,那么這個人是笑不起來的。
上一篇:忍受時光的煎熬,等待機會
下一篇:想獲得創造性成功,就要力戒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