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剛柔并濟地處世
那是在春秋末期,鄭國的宰相是子產,他善于執政,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因此深得民心。當時,許多大國都覬覦鄭國。子產認為,鄭國要求得生存,當務之急是加強國力。于是,子產一面提倡振興農業,另一方面為確保軍事費用,決定征收新稅。
一時間,民怨四起,對他恨得咬牙切齒,甚至有人還密謀殺害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紛紛勸他改變主張,朝中大臣也站出來反對他的政策。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子產沒有絲毫的動搖。他力排眾議,義無反顧地繼續實施既定的政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著想,即使犧牲我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如果虎頭蛇尾,我禪精竭慮想出來的興國之道就會付諸東流。我決心一如既往地貫徹我的政策。老百姓的責難只是因為我的政策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過一段時間后,他們就會明白的。”子產這樣對別人解釋。
子產不改初衷,面對責難仍然堅持己見。過了幾年,農業的振興計劃收效甚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軍隊也逐步強大起來,足以抵抗外來的入侵。鄭國在諸侯國中逐漸樹立起不可動搖的地位。
子產的政策并不都是如此“剛硬”,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就表現得非常“寬容”。鄭國為了大力培養知識分子,在各地普遍設立了稱之為“鄉校”的學校。但是許多對當政者不滿的人就利用“鄉校”傳播與統治者相反的觀點。若任其發展,就會不利于民心安定,對統治也造成威脅。因此,許多大臣提議關閉鄉校。
子產卻不以為然,反駁道:“如果那些人聚集在鄉校談論政治,我們可以聽取他們好的意見,不斷改良我們的政策,這樣看來,不是一件好事嗎?”
子產借用了一個比喻,繼續說:“人們的言論就好比是河川里的水一樣,如果我們鉗制他們的言論,就如堵塞河水一樣。盡管暫時控制了,不久那些不滿就會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堤壩和堰塘終將被沖毀。與其這樣,還不如疏通流水,引導它們暢通無阻地流出來,這樣不是更合適嗎?”
從此以后,教育文化得到了繁榮。由于子產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在他為政期間,國泰民安,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國如烹小鮮。他的執政之道就在于剛柔并濟,把握住高壓和懷柔兩種政策的最佳尺度。因為他深知綿里藏針,柔中存剛是成功的為人之道,而剛柔并濟是行之有效的處世手段。以現代的眼光看,這仍不失為一種積極有效的處世手段。
上一篇:要先解決工作問題
下一篇:要學會一時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