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便宜不如吃虧
貪便宜不如吃虧,很多看似吃虧的事情,實則多數讓人受益,關鍵看你是否能看遠、看開,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他的未來。
吃什么都成,就是不能吃虧。如今,“決不吃虧”成了有些人的生存信條。
于情于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無可厚非。于是,精英們開始鉆研《博弈論》,商賈們研究如何讓利潤厚一點再厚一點,蕓蕓眾生則為了或卑微或崇高的夢,向利益進發。當然,只要沒有觸犯法律與道德的準繩,對于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便不必嗔怨指責。
因此說,追名逐利本是人類天性。但是否絞盡腦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虧,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嗎?非也。
回想中國古代,有多少文人墨客吃了官場昏暗的虧?有說錯話站錯隊的,有政治主張不被采納的,有長年被朝廷貶來貶去的……眾文人滿懷悲愴地仰天長嘆“生不逢時”,今天的學子們做詩歌鑒賞題也要模式化地為古人喊虧。但事實上,大浪淘沙,又有幾個文人是管仲、晏嬰一般的政壇真金,能堪重臣良相的擔子?他們落魄了,卻能在文壇上大放光彩,成就千古之名,這樣的成就,又豈是那些在政壇上蠅營狗茍的官員們豈能比肩的?
再比如,楚漢之爭初期,劉邦兵疲馬弱,百戰百敗,與項羽的正面交鋒無一不吃虧,卻總能在一次次吃虧后重振旗鼓,籠絡民心,只圖一擊制敵。而楚霸王占盡上風,卻被一次次小便宜沖昏了頭腦,愈發驕狂,破城必屠,逐漸落得眾叛親離。果然,垓下一敗,這位常勝將軍便無力回天,只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個處處窩囊、處處吃虧的劉邦。這鐵錚錚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人生很多事,看似吃虧,實則受益。
能看透這個事實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實在不多。然而,若有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他一定是領悟到了真正的與人相處之道,明白了“吃虧”的真正價值所在。這樣的例子在商界尤為突出。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不同的是,大多數人都是想要當時得著便宜,得著利,結果也都是高興過早,最終都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每每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只有肯放下、肯吃虧的人,才能最終獲得命運的獎賞,獲得成功。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上一篇:調整心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面對生活
下一篇: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