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追根問底
陶弘景是我國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他博學多才,具有很強的鉆研精神。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時,他一定要弄清楚才肯罷休。
有一天,陶弘景讀到《詩經》里關于蜾贏的詩句。這些詩句記載了當時的一種傳說:
蜾贏只有雄的,沒有雌的。雄的蜾贏飛到菜地里,偷偷地把螟蛉的幼蟲銜回窩,祈禱說:“像我吧!像我吧!”螟蛉的幼蟲就變成了蜾贏的兒子。根據這個傳說,人們就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這個傳說始終抱懷疑態度。他查閱了許多書籍,都有著類似的記載。于是,他決定自己親自去觀察,把事情弄明白。
一次,陶弘景找到一窩蜾贏,聚精會神地觀察:發覺它們成雙成對,有雄也有雌,窩里不僅有蜾贏銜來的螟蛉,還有蜾贏的幼蟲。
過了兩天,他發現蜾贏的幼蟲把螟蛉吃光了,自己變成了蛹。又過了幾天,蛹變成蜾贏飛走了。
陶弘景終于揭開了蜾贏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贏也有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中給幼蟲當食物的。
從這件事中陶弘景更體會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陶弘景堅持這種科學態度,對中藥學也進行了研究。他撰寫了《本草經集注》,還創造了“諸病通用藥”分類法。這個分類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陶弘景經過許多天的觀察,終于揭開了蜾贏的秘密。凡事親自觀察,對自己充滿自信,就一定能有所建樹。
上一篇:陳壽勤奮攻讀經史
下一篇:韋述十歲閱書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