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獨處,是成熟的標志之一
生活中的你,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以前覺得一個人吃飯逛街很難為情,但現在卻無比享受;如果有人打電話約你,你寧愿拒絕,你不喜歡呼朋喚友、推杯換盞。你可能會納悶,也許會感嘆,大概是真的老了吧……其實,這種寧愿“孤單”的心理狀態,就是認識到了獨處的妙處。
的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多了,有時就寧愿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獨處的此時此刻,或許正是沉浸在一場放蕩不羈的思想“狂歡”之中……其實,這也是成熟的標志之一——越來越享受獨處。人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了解、完整認知的過程。從一開始亦步亦趨地學習,到后來獨立思考走進自己的靈魂深處,獨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玲玲是一位全職媽媽,她的朋友也大多數都是在家帶孩子。一次,她和這些閨蜜聚會時,袒露了自己曾經的經歷。她坦言,由于習慣了陪伴孩子而導致孩子上學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她感到無比空虛,無法適應一個人的生活。
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后,她必須立即去那些人多的地方,才不至于覺得難受。面對著空蕩蕩的家,她覺得自己的心似乎也被掏空了,所以她強烈感覺自己必須趕快看到人,和人說說話、聊聊天。但是,總不能一直在市場或者超市啊,一旦做完該做的事情,她還是得一個人回家。在家獨處的時候,她總是非常焦慮地等待著孩子放學回家,似乎只有孩子回家了才能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靜。這種煎熬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她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了不適。除了就醫治療之外,她開始關注自己的心靈,積極尋求方法改善自己的狀況。
后來,她經常抽空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與親密的朋友一起參加自我成長課程,而且報名參加了自我提高培訓班。眼下,她的生活作息時間與之前差不多,但是,她的心境卻有了很大的改觀。現在的她再也不怕獨處了,而是能夠非常享受地度過自己的獨處時光。她的心境變得越發平和,總是充滿希望地迎接每一天,她的變化使她與家人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密。
玲玲的朋友們聽完了玲玲的陳述,好像突然有所領悟,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已經習慣走路都要小跑的忙碌生活,現在還有閑下來獨處的能力嗎?
在安靜平和的一個人的世界里,你能夠更加成熟理智地看待這個紛繁復雜的塵世,充分地享受心靈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很多時候,假如你已經習慣喧鬧,往往很難立刻安靜下來。獨處時的安靜,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身與心和諧連接時,才能達到的和諧境界。一旦我們的身與心赤裸裸地相遇,就會馬上暴露我們平常的身心相處的狀態——是身心一致還是身心分離呢?獨處時的安靜,要求我們的身心高度和諧一致,要求我們必須全身心地專注于自己的身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
的確,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為工作、生活,不得不四處奔波,硬著頭皮在喧囂的塵世中闖蕩,長時間下來,他們疲憊不堪、精神緊張,卻不知如何調節。其實,如果我們能擠出一點時間獨處的話,享受孤單的樂趣,那么,我們的心情也會得到舒緩。
有句話叫“平日越熱鬧,獨處越重要。生活越慌亂,獨處越困難”。的確,外人都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沒有人可以真的陪你一輩子。其實獨處并非孤獨,更不是別人眼中的凄涼。有時候我們選擇一個人去做一些事,并不是因為沒有朋友陪伴,而是更遵從自己內心的喜好,更喜歡自我對話、自我選擇、自我了解的過程。
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節奏,你會發現從獨處中得到的內心喜悅,從來不會比從眾人熱鬧中得到的少。
一個人安靜地待著的時候,更容易想明白一些道理。你會發現其實對于某些決定你并非需要別人的意見,你內心深處早就有了判斷的答案。
向任何人傾訴都不比與自我對話來得更徹底、更清醒、更舒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讀懂自己比表達自己更重要。
有人說,我們的一生需要學會很多技能,而如何在孤單中狂歡似乎也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要知道,真正的靈魂自由都是在獨處時得到的。其實,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想如何逃離或者擺脫孤單,希望在歡歌笑語中感受快樂,在眾星捧月中體會愉悅,在輕聲慢語中排解煩惱,在聲色犬馬中度過閑暇。但孤單不是簡單的孤獨和寂寞,只是對外界形成的一種感慨,可能是對喧囂的排斥,可能是對拒絕的反感,可能是對拋棄的恐懼,也可能是對空虛的感受。孤單并不是一件壞事,每個人都擁有孤單的權利,孤單更是一個人的狂歡,可以讓思想天馬行空,可以讓舉止無拘無束,可以讓言語無所顧忌,可以讓行為回歸自然。孤單中才會擺脫世俗的羈絆,孤單中才會出現真實的自我,甚至一幅傳世畫作、一曲美妙旋律、一首雋永詩詞、一個奇思妙想、一篇驚駭文章,都有可能是孤單之后的杰出之作。
上一篇:事已至此,悔恨無濟于事
下一篇:人世荒涼,你永遠要做自己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