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真實的你,需要的是被自己理解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學了心理學以后,有什么變化嗎?”
我說:“有啊,自打學了心理學,我變得越來越‘喪’了!”
當然了,這是一句玩笑話,我說的“喪”并不是墮落,而是一種接納自我的力量。毫不夸張地說,活了這些年,但我直到現在才逐漸學會呈現自己真實的樣子。
前段時間,在咨詢技能課上,我扮演了一次來訪者。然后,我就把自己碰到的苦悶事,全都吐了出來,甚至在并不是特別了解、特別熟悉的兩個搭檔面前,爆粗口宣泄內心的憤怒。換作幾年前,這樣的事我絕對不會做,也不敢做。
記得那是2016年秋,我開車帶著一個女性朋友,一不留神犯了“路怒癥”,冒出了一句罵人的話。當時,也真的是因為情急,對方司機野蠻駕駛,險些發生碰撞。可是,就因為那句罵人的話,我難過了整整一個星期。事后,我還找了一位心理老師,述說內心的自責。
那時的我,可能真的是覺得,說臟話是不好的(當然,現在我也這樣認為),在任何的情境之下,都要做一個性情美好的人。這全是雞湯文里傳遞的東西:你要寬容,你要善良,你要大度,你要放下……這樣的你,才是美好的。
天真的我,就這樣輕信了,并傻兮兮地按照這個標準嚴苛地要求自己。一旦我憤怒了、發脾氣了、懟別人了,我立刻就萌生了負罪感,覺得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不被喜歡,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最要命的是,哪怕我真的不開心,為某些事情痛苦時,我還要在心里默默地勸慰自己:“你太鉆牛角尖了,你不夠豁達……”
結果如何呢?當我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想開點兒、要學會樂觀、要接納殘缺的真相,而自己卻又沒能體會到“心里真的舒服了、我真的想明白了”的感受時,我的狀態比之前更糟了,就像是給自己挖了一個更深的坑。
這個時候,焦慮、抑郁的情緒直線上升,而我內心的懷疑也會涌現:我是不是太了、太扛不起事了、太沒出息了、太沒有修養了……太多的問題,使得我開始不斷拷問我的內心。
這就是原來的我,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難過,不允許自己被非議。
你可能也看過這篇文章——《遠離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我從不否認,樂觀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樂觀不是永遠不表露悲傷,更不是在撐不住的時候,還不停地給自己喂雞湯,安慰自己說“一切都會好起來”,假裝什么都沒發生,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象中。
我們都曾以為,看到一個糟糕的、不夠好的自己,應該是一件很絕望的事。但真正經歷過后,我的體驗并非如此。就像咨詢技術課上扮演來訪者,我很坦然地跟搭檔解釋:“以前,我會認為這樣爆粗口是不對的,我怕別人會認為我不夠有修養……但是,現在我似乎不那么在意了,在這樣的情境下,這就是我最真實的感受,我也需要釋放。”
事實也證明,搭檔接納了我,接納了在咨詢演練中那個情緒失控的我,也接納了現實中理性地做自我分析的我。這兩個我,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我,僅此而已。
過去,無論我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多么積極、多么正能量,當真實的我不被自己理解的時候,我不過是用防御封閉了過去,用改變逃避了現實,可在內心深處,我卻要為此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因為,當內在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距離越遠,就會越痛苦。如果不是真的改變自己,表面上的激勵和鼓舞、形式上的積極與正面,有效期是很短的。
當我不再害怕看見那個真實的自己,我也就不再被恐懼逼迫著去扮演那個理想化的自己。當我不再刻意去維護某一種自我設定的形象,可以毫無顧忌地卸下心理的防御,不高興的時候,不讓自己強顏歡笑;不滿意的時候,不讓自己強忍著,而后,我感受到了自在。
上一篇:其實,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堅強
下一篇:冥想5分鐘,你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