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吃虧,以忍讓求前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適時忍讓并不代表著軟弱,反而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鋪路石,能讓我們取得更耀眼的成績。
說到成功,勇往直前、積極進取一直是人們著力渲染、大力描繪的精神。殊不知,一味硬碰硬并非最佳選擇,以退為進才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策略。一直以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英雄人物是我們交口稱贊的焦點。但是,萬物是變化的,我們不能以同一種策略、同一種眼光去看待所有的局面,在某些時間,忍讓并不一定就是軟弱,也不一定是吃虧,而是一種積極戰略措施。
不怕吃虧,以忍讓求前進,是我們處世的大智慧和最高哲理。如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發更大的動能;如空氣越經壓縮,反而越具爆破的威力;如將軍智慧作戰,迂回繞道、轉彎前進,反而大破敵軍,取得勝利。常常,我們要想成功,必須低頭忍讓,如劉邦正是再三“忍讓”,才成就了千秋霸業。
劉邦,出身草莽,行為放蕩不羈,整天不務正業、游手好閑,父母對他失望至極。他讓人看到的唯一優點就是懂得為人處世,他所擔任的泗水亭長不過是一個小縣吏,但他卻能與沛縣官場上有名的蕭何、曹參成為莫逆之交,被稱為“沛縣三友”。更有周勃、王陵、樊噲、夏侯嬰等,為他日后起兵反秦立下赫赫戰功,幾乎全是漢朝的開朝元勛。
在所有的起義隊伍中,項梁項羽叔侄的起義隊伍實力最為強大,劉邦次之,為了義軍間的團結,劉邦主動向他們示好,與小自己二十幾歲的項羽結為兄弟。這是劉邦對項羽的第一次忍讓。
秦朝滅亡后,劉邦知道只有自己能與項羽爭奪天下。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劉邦先入關滅了秦朝應為關中王,但是為了不引起項羽的猜忌,他不怕吃虧,主動讓出關中,討好項羽叔父項伯并與之結為兒女親家,在鴻門宴上主動向項羽稱臣,再度對項羽忍讓。在項羽犒勞軍士,準備攻打他的時候避免了這場滅頂之災,因為此時他的漢軍根本不是項羽楚軍的對手。
項羽此時不過二十幾歲,年少得志,既有婦人之仁又暴虐成性,生怕吃虧,不懂忍讓,剛愎自用不用謀士良言,嫉賢妒能不賞有功之臣,為自己種下了禍根。而劉邦恰恰相反,自有一套籠絡人心的本事。陳平、韓信、英布、呂馬童等原先都是項羽的部下,后來轉投劉邦,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劉邦對項羽的第三次忍讓是在項羽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
項羽對實力強大的劉邦仍有戒心,所以把遙遠的蜀地分給他,讓他遠離家鄉帶著自己的人馬前往偏僻的巴蜀。劉邦在反秦戰爭中是立了大功的,卻得到這樣的封賞。各路諸侯紛紛為劉邦不平,劉邦兵團內部更是怨聲載道,厲兵秣馬,意欲攻楚。但是劉邦最后聽從了蕭何的建議,蕭何說:“那種不怕吃虧,能退于一人之下而進于萬國之上的,正是湯王、武王這樣的人。愿大王稱王于關中,長養人民,招賢納士,收用巴蜀地區的物力人力,還兵平定三秦,如此便可以圖謀天下了。”
劉邦再次體現了他的忍讓精神,燒斷棧道以示永不歸還的決心。在他領兵進入關中的時候,各路諸侯中因仰慕他的容人之量而自愿跟隨的竟有數萬之眾。忍讓并不代表著軟弱和茍且偷生,也并不一定是吃虧,劉邦看準時機,還定三秦,出兵與項羽爭奪天下,開始了歷時3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驍勇善戰,彭城一役,劉邦的55萬人馬被項羽的3萬輕騎打得只剩下5萬,連自己的父親和老婆都被項羽扣為人質,真是兵敗如山倒。他不得不忍讓,復振兵與項羽在滎陽成皋對峙,結果再次敗北。此時,劉邦不僅要對敵人忍讓,有時還要向自己人讓步。
在整體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劉邦的大將軍韓信攻破齊國,而劉邦被楚軍圍困于滎陽。韓信派使趁機要挾劉邦要他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劉邦為籠絡韓信,直接封他做齊王。面對部下的無理要求,不吃虧、不忍讓的話,就有被敵軍吞噬的危險。隨著戰局好轉,劉邦與項羽在陣前對峙。項羽將劉邦的父親捆綁在砧板上,威脅劉邦,如果再不投降就烹死劉父。面對自己的親生父親被敵人如此對待,劉邦還是要忍讓,他故作鎮靜:“我與你結為兄弟,我父即你父,如今你要烹死自己的父親,就請也分一杯羹吧!”項羽又派出弓弩手,劉邦躲閃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鮮血直流。劉邦只有吃虧到底、忍讓到底,不能在重兵面前表現出來。他強忍著疼痛高呼:“你們的箭法太差啦,只射到我的腳指頭”。
漢軍頓時歡呼雀躍,楚軍默然,忍讓的威力堪比千軍萬馬。想到自己的父親妻子還在項羽手中,劉邦被迫向項羽退讓,以鴻溝為界,以西歸漢,以東歸楚。已達知天命之年的劉邦此時也是身心俱疲,準備返回櫟陽,坐穩他的半壁江山。然而,張良和陳平勸止他:漢已得天下大半,四方諸侯,皆已歸附。而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是天意亡楚之時,任憑項羽東歸豈不是養虎為患。此時對于項羽忍讓再三的劉邦終于決定放手一搏,與項羽決一死戰。
他立即命令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出兵,會擊楚軍。最終將項羽圍在垓下,自己成為一方霸主。
劉邦何以笑到最后?因為他深諳“以退為進”之道,并深知忍讓不一定就是吃虧,而是巧妙施行戰略的一種手段。相反,咄咄逼人的項羽卻反而淪為悲劇的英雄。
忍讓并不代表著軟弱,也不一定會吃虧,只要不是在彈盡糧絕、窮途末路時退讓,我們就還有希望東山再起。若我們不怕吃虧,能懂得變通,適時忍讓,那么任何壓力都能得到化解,任何煩惱都能得到消除,任何困難都能得到解決。要知道,忍讓并不是吃虧,而是讓我們把拳頭收回來,積蓄充足力量,以待下一次的有力出擊!
上一篇:不做沒有準備和不守規則的爭搶
下一篇:不怕吃虧,器量大的人路才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