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依賴他人,是人生的悲哀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誰,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應該是一個逐漸獨立與成熟的過程。但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正在走著父母為自己鋪的路,這些父母要么把幫助孩子積累財富當成“終生事業”,千方百計地為孩子積累錢財,要么在孩子還年少時就為孩子設置一條人生路,其實,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的人生是悲哀的,一旦他們失去了來自父母的依賴,就會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感到不安和焦慮,甚至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更別說立足于社會了。
有一天,一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一起來到沙漠里栽種胡楊樹。等到樹苗成活以后,老人很少來,即使偶爾來了,也只是扶一扶被風刮倒的樹苗,不澆一點水,任由胡楊自由地生長;年輕人卻覺得沙漠里太干旱了,樹苗很難長成大樹,所以每隔幾天就來給樹苗澆水。轉眼間,幾年過去了,老人的胡楊樹看著很干枯,似乎在沙漠中渴了很久的枯樹一樣。而年輕人的胡楊樹則不一樣,他們郁郁蔥蔥,長得很粗壯。沙漠里的氣候很惡劣,突然有一天,刮起了罕見的沙塵暴。風停后,人們驚訝地發現,老人種的胡楊樹只是被風吹折了一些樹枝,吹掉了一些樹葉,而年輕人栽的胡楊幾乎全都被風刮倒了,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年輕人疑惑不解,就問老人這是問什么,老人緩緩地說道:“這是因為你總是隔三差五地來給樹澆水施肥,這樣一來,它們自己就不會努力把根往泥土深處扎以吸收養分和水分。而我種的樹則不同。自從樹苗成活以后,我從來沒有給樹澆過水,因為生存環境的惡劣,所以它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根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你想,樹有這么深的根,怎么可能輕易地被風刮倒呢?”
心理學家稱,一個人要想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首先就要在精神上獨立,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個人心靈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挖掘自我的過程。要知道,無論是誰,了解自己都是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的前提。這正如蘇格拉底告訴我們的:“了解自己就是智慧的開端。”所以,這里我們可以總結出,你是獨一無二的這句話是現代人對古代人智慧的一種新詮釋。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凡事都隨大流,碰到挫折便畏縮不前,更不能盲目地聽從別人,一味地依賴別人,違背自己的人格,失去了做人的主體而成為奴隸,這樣的活著有什么意義,有何價值呢?
一個人在屋檐下躲雨,突然看見遠處走來了一位撐著傘的禪師,因此,他大聲喊道:“禪師!佛法講求普度眾生,你可以度我一程嗎?”
禪師說:“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我被雨包圍著,而你藏身的屋檐下卻根本沒有雨,你有何需我度你呢?”
聽到禪師這么說,那個人趕緊走出屋檐,站在雨里,說:“您看,我現在也在雨里了,如今,你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還是說:“我依然不能度你!”
那個人疑惑不解地問道:“剛才我在屋檐下你不度我,現在我在雨里,你為什么還是不度我呢?”
禪師說:“此時此刻,咱們倆的處境是一樣的,即都在雨中。唯一的區別在于我帶傘了,而你沒有帶傘,所以我沒有淋雨,而你卻淋雨了。確切地說,我之所以沒有淋雨,是以為傘度我,因此,我根本無法度你。假如你想找人度你,那么,你根本不必找我,正確的做法是找傘!”
雖然那個人被大雨淋得渾身都濕透了,但是,直到最后,禪師也沒有度他。
那人忿忿不平地說:“既然不愿意度我,就應該早點兒說明。繞了這么大一個圈子,是故意想讓我淋雨吧。人們都說佛法講求‘普度眾生’,我看佛法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絲毫沒有生氣,而是平心靜氣地說:“想要不淋雨,出門的時候就要記得自己帶傘。有的人總是想依賴別人,即使看到天馬上就下雨了,也不帶傘,一心只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他,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最害人的。如果一個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一心只想著依賴別人,到頭來終將毫無所得。實際上,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干擾的。人生來就有自性,只是有的人因為平日不去尋找,所以還沒有找到而已。如果自己不作任何努力,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想依靠別人成功,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這個故事同樣告訴每個年輕人,過分地依賴別人,必將使自己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手足無措。就和胡楊樹一樣,任何時候,人都應該靠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從容地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雖然我們在職場。雖然職場不講求佛法,環境也不像沙漠那般惡劣,但是,職場卻同樣要求每一個勤奮努力,依靠自己獲得成功。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歷練自己、成就自己的過程,正如古人所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辈还苁窃谏钪校€是在生活中,我們都要依靠自己,自立自強。如果過分依賴別人,輕則被別人釜底抽薪,重則被別人利用,不管是哪一種結果,都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
總之,我們要做個有自信、有主見的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決斷,不要總是依賴別人,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事業、愛情以及人生的成功。
上一篇:讓身體動起來吧——舍得讓孩子去參加體育鍛煉
下一篇:重復記憶才能起到鞏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