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了一地的玻璃心,扎傷的卻是自己的腳心
1
一天半夜,睡得正香,一位女性朋友的電話將我從夢中叫醒,說她焦慮得睡不著,因為第二天要考駕照的路考。為了駕照這種考試而緊張得睡不著,我覺得有點兒沒必要,迷迷糊糊地勸她:“考不過就補考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考了三次呢。”
她執拗地說:“我就想一次考過,不想補考,我明天必須通過考試。”
我說:“考試是一種篩選,只有兩種結果,‘考過’和‘考不過’,你要求必須通過,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絕對化要求,你明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還抱著這個信念不撒手,所以才會焦慮。”
女友說:“關鍵是我的教練特別重視我,他說我在幾個學員里學得是最好的,肯定能一次考過,我擔心明天考不過,讓他失望,怎么辦怎么辦,我明天必須考過……”然后她哼哼唧唧地假裝哭了起來。
我明白了,她陷入這種情緒困擾中,不是因為擔心考試,而是擔心駕校教練對她的看法。第二天我打電話問她考試結果,她說一上車就狀況百出,先是把“請求起動”說成“請求起飛”,又忘了系安全帶,結果被趕下車。在這種極度緊張的情緒中,發揮失常倒是正常的。讓我詫異的并不是這個,而是她做出的決定,她覺得無法面對教練,決定放棄這次考試,這輩子都不考駕照了!她這個決定在一般人看來簡直就是精神病患者做出來的,當然她自己不這么認為。
過了段時間,一個周末,我倆約一起逛街,不巧的是她被臨時通知要加半天班,我就到她公司樓下的咖啡館里等她。午飯時候,她出來了,面若冰霜,小臉板得跟僵尸似的。
我問:“怎么了?”
她憤憤地說:“今天老板辦公室的飲水機壞了,到我們辦公室接水,剛好我在加班,他連看都沒看我一眼,接了水就走了。”
我有點兒沒聽懂:“不然呢?”
她說:“起碼他應該到我桌子前站一站,說兩句話,我辛辛苦苦加班還不是為他賺錢!前段時間他還發微信說一向很重視我,就是這么重視的,視我如空氣?”
我把蛋糕盤子推到她手邊,勸她消消氣,吃點兒好吃的就開心了,她一把推開,氣呼呼地說:“不吃,胃疼!”
因為沒有被多看一眼而氣得胃疼,這樣的人,在社會里并不少見。把自我認同感很大一部分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的快樂和不快樂、高興和不高興總是來源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種心態最大的惡果就是,做不了自己情緒的主人。我的悲喜本應由我自己做主,如果讓別人主宰了自己的悲喜,就如同一個風箏,因別人手里的繩索而升降起落,直到筋疲力盡。
2
其實,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除了你自己。林黛玉對花傷心,對月傷懷,花和月本身不能使人抑郁,如果你抑郁,那是因為你自己的反應。我們常說“你真傷我的心”,其實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我傷了我自己的心,因為我是根據你的態度看自己的。”
老板沒有過來與伏案工作的你寒暄,可能是害怕打擾你工作,也可能是他手頭有事情,辦公室里有客人在等他,也可能是他今天心情不好,完全不想多說話……如果非要理解成他不重視你,甚至是輕視你,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態有問題。
別人無意的一個舉動,你的玻璃心,就碎成了玻璃碴。這樣的人看上去自尊心很強,自我意識很強,實際上并沒有多少的自我存在,因為他的自我完全取決于“他人的視線”。由于缺乏肯定自己的信心,內心深處有自卑感,才會一直試圖確認自我的價值,時時、事事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在對方的標準里做不到最好的時候,就會質疑自己的價值,進而產生內心的痛苦。
在人際關系中,這樣的人往往更加趨向于取悅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惜委屈自己。別人一個贊許的眼神就能讓他竊喜,別人一句負面的評價就會讓他情緒低落,一顆心整天像坐在蹺蹺板上一樣上來下去,完全失去平衡,活得累不累?
3
一顆過于脆弱的“玻璃心”,如果不能被及時剔除,對生活的影響還是挺大的。總會有這樣一些人,覺得自己活得很認真、很用力,夠努力、夠上進,也用心地去經營人際關系,甚至活得有點兒小心翼翼,但是人際關系卻并不太好,自我滿意度也不高,總是不開心,有時甚至會鬼使神差地做一些違心的事情,感覺就像是無謂的犧牲,得不償失,心里委屈得不行,又沒人理解他的心情。
其實,“玻璃心”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缺乏自信,需要在別人身上獲得自我認同感,做不到在平衡的人際關系中先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
有首詩是這樣寫的:“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賣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再怎么八面玲瓏的人,也不可能在人際關系中做到可以令每個人都滿意。所以,越是刻意地去取悅別人,越是在意別人的觀感,越會對自己沒有信心;越在意別人怎么想,越容易使自己的缺點變成心理負擔。
每天面對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壓力,總覺得別人時時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短板或疏失,這會使一個人變得裹足不前,失去積極主動的熱情和活力,失去伸展自我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僅可能會為了求得別人的認可而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
所以,與其整天想著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不如花點兒工夫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多一點自我肯定,讓自己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之前提到的那個“因為沒有被老板多看一眼而氣到胃痛”的朋友,聽到“自我肯定”這個詞后,非常困惑地說:“你的意思就是說,要給自己樹立一個信念,別人愛咋想就咋想,我就這樣!這不是二皮臉嗎?”
自我肯定并不等于破罐子破摔,也不是目空一切的自戀。人貴有自知之明,說起自知之明,大家似乎都更傾向于這樣理解:能掂量出自己有幾斤幾兩,不狂妄自大。我覺得,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既清楚自己的優勢,也接納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進退有度,既不會讓別人的看法輕易影響到自己,也不會成為油鹽不進、三個月也腌不透的“二皮臉”。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小丑由于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如;成功者由于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于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過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通過自己做主人”,乃人生大自在的境界,也是人際關系中最舒服的模式。如果你是黃金,不管別人怎么看,你的成分都是真金。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做出正確的反應和判斷,并獲得內心的自由。
上一篇:石成金立身《十要歌》石成金立身《十要歌》
下一篇:簡單生活,就是思維方式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