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長的朋友,才能天長地久
1
大芳和小穎是大學同學,兩人在學校的時候關系就不錯,畢了業又一起到北京打拼,合租了一個小房子,進了同一家雜志社,不說是相依為命吧,至少是同甘共苦,兩個無依無靠的女孩在北京這個大城市里互相幫助,抱團取暖。
有一年新年,跨年夜,大芳和小穎爬上樓頂,看著滿天的煙花,許下新年愿望。在節日的歡慶氣氛里,兩個女孩歡呼雀躍地喊著:“我們要成為有——錢——人。”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年假以后,她們供職的雜志社因為經營不善面臨停刊。雜志社有兩條路可走:解散或者改制。在紙媒愈來愈難做的趨勢下,很多人不愿意再堅守這個行業,大家一哄而散,各謀出路了。誰也沒想到,在這種時候,大芳竟然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她憑借內部員工的優惠政策,把雜志的部分欄目和廣告業務代理了下來,同時做自媒體,線上線下同時發展業務。
大芳動員小穎一起干,思量再三,小穎還是決定跳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接下來的一年里,她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小穎朝九晚五,大芳開始創業,再后來她們都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結了婚,相繼搬出了合租的房子。
兩個好朋友從此分別住在了這個城市的兩端,忙起來半年也見不了一面,只能打電話說說各自的情況。大芳的事業起起落落,有時略有起色,有時又跌入低谷,一直在辛苦堅持著。小穎貸款買了房,過著緊緊巴巴的房奴生活,兩個人常常在電話里唏噓感嘆,抱怨“長安米貴,白居不易”,互相鼓勁加油。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穎懷孕,當媽后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大芳也突然有了好運,找到了一個非常靠譜的合伙人,接連不斷地開發了幾個大客戶,公司賺了錢,逐漸有了規模。她自己都有點兒沒反應過來,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小穎應邀參觀大芳的新居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芳買下了近二百平方米的復式樓,樓上樓下裝飾一新,是她那間狹小逼仄的一居室完全不能比的。
小穎突然覺得跟不上好朋友的節奏了,她不明白,同住在出租屋里,敷著十塊錢的面膜,吃著糖炒栗子,躺在床上暢想未來的兩個窮丫頭,怎么有一個突然就變成有錢人了呢?住著復式樓,開著奧迪車,手指上的大鉆戒在她眼前晃呀晃。大芳再次誠懇地邀請她加盟,放開手腳一起大干一場,她還是婉言謝絕了。她看不慣大芳那副暴發戶的嘴臉,找了個借口,匆匆告辭。
晚上,小穎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失眠了。她記得幾年前她和大芳一起對著夜空大喊,要成為有錢人,如今人家真的成為有錢人了,她還在原地踏步。小穎的眼淚簌簌地落下來,起身找到手機,把大芳拉進黑名單。都不是一個階層了,還自欺欺人地做什么朋友?
2
人都特別喜歡跟身邊的人比,為什么?因為身邊的人往往境況都差不多。去跟李嘉誠比,跟比爾·蓋茨比?你夠不著!
所以,我們不喜歡身邊的朋友比我們好太多,因為那樣會讓我們自己顯得很無能。
我很喜歡的復旦名師陳果教授,她有一次講課的時候說了與自己的好友發生的事:
“有段時間我過得挺得意的,卻發現她不那么快樂,這讓我很吃驚。然后有一次跟她坦誠相對,促膝長談。我說,我過得好,你好像不那么開心,對嗎?她說不不不,我希望你過得好。
“后來她說,但我希望你不要過得比我好。那一刻,我覺得她特別可愛,真實是很可愛的。‘我希望你過得好,但是我希望你過得不要比我好。’這一層就注定我們不可能是知己好友,如果你跟你的朋友現在的關系是這樣的話,那你們就不是知己好友,因為你還有一份私心在。”
陳果老師說的這種沒有私心的知己好友,真的是友情中很難達到的境界。人都會有私心,我們要接納這人性中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真心地為朋友比自己過得還好而感到高興,那才說明你真的是成長了,成熟了,也更優秀了!
3
很多講人際關系的勵志書中都有一個這樣的觀點,一個人的人脈決定了錢脈,要想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錢就要多跟有能力的人、有錢的人交往。還有些人有另一個觀點,一個人的收入決定了他的朋友圈,并列出了一個公式,一個人的收入大概是他身邊五個朋友收入的平均數。
姑且不去探討這兩種觀點哪種更有道理,我們來看一下現實,在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寧可不優秀、不成長、不學習,也不愿意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尤其是原本差不多的舊交,突然拉大了差距,冷落朋友,轉身先走的,大都是落后的那個。
人家在商場的專柜流連,你卻還在地攤上掃貨;人家用天價面霜,你還在“大寶天天見”;人家拎著名牌限量版的包包,你頂多買個淘寶爆款;人家的孩子上雙語幼兒園,你的孩子上街道幼兒園……跟這樣的朋友交往,是有受刺激的愛好?還是心甘情愿地當個鮮花旁邊的綠葉,映襯出人家光鮮亮麗的生活?拉倒吧,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氣人有,笑人無”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在有些人的身上呈現得尤為明顯。在他們的友誼中,“相同感”是一個重要基礎,最好的朋友,生活境況一定是要跟自己差不多的,否則就別往一塊兒湊。“拉黑”比自己過得好的故人,絕對不是一兩個人的偶然之舉。還美其名曰:“如果我不能過得比你好,至少也要裝得比你酷。”
豈不知,這種做法,往往是人生最大的沉沒成本。因為自卑或者嫉妒,屏蔽了比自己厲害的朋友,往往會讓自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去觀望那些曾經與自己起點相同、條件相同的朋友的生活。如果我們覺得他們很成功,正好可以思索一下,我的人生還有什么可能?我可不可以參考一下他們的路徑,把自己的人生也優化一下?讓自己的事業之路再進一步?
在美國的心理學家看來,中國人有一種“羞恥文化”,這與美國人的人生觀截然相反。如果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都做了錯事,中國人會傾向于否定自己,啟動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要通過“與人比慘”來安慰自己,而美國人并不會去否認自己,反而會去挖掘自己究竟為什么做得不夠好,從而反思學習,找到改變的方法。
所以,優秀的老朋友,是生活中彌足珍貴的人生樣本。為了一點兒可憐的自尊心,放棄了這樣一個學習和參考的好對象,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人生道路上,我們和朋友不可能永遠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你是領先一步的那個,我們應該向那些愿意和我們一起走下去的朋友敞開歡迎的大門。如果我們是落后一步的那個,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還要有平和的心態,安于自己的生活,不必事事都拿最高、最好的來做比較,不能讓錢包的重量左右自己的幸福,在自己能力的范圍內,盡量提高生活質量,偶爾放低標準,心態好了,日子也就舒服了。
上一篇:做你自己,因為你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別人
下一篇:別加戲,簡簡單單地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