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學與思:有思有學,知行合一,才能進步
有思有學,知行合一,才能進步
《論語》 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刻辯證了“學”與“思”之間的關系:只學習不思考,學業和人生就會陷入迷茫;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坐在那里空想卻不去學習,沒有實際的行動,就會對你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極大的損害。
在談及“學與思”的問題時,季羨林先生說,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異彩紛呈,每天出現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永遠也學不完。如果只學不思,所學的東西混淆在一起,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只思不學也是不行的,那樣我們將無法掌握一項本領和技能。中國傳統文化就有這樣的獨特魅力,老祖宗告訴我們,不僅要有思有學,還要知行合一,這樣才有可能進步。
感性與知性的調和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曾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書中曾提到,詩人聞一多不但是“口的巨人”,更是“行的高標”。他說,這世上有些人很有學問,但是缺乏充滿智慧的思想,十分迂腐,就是孔子所說的“罔”,對社會沒有實際的用處。相反有些人有思想和天賦,但不專心做學問,不踏實鍛煉,步履輕浮,這樣也非常危險。許多人正是依靠天賦任意而為,朝著“殆”的方向走了,還自以為很高明,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戴震自幼非常聰明,過目不忘,而且以善思好問出名。有一天老師講《大學章句》,戴震越聽越不理解,于是問道:“我們憑什么知道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又怎知這是孔子的意思,還是孔門學生的意思?”老師出乎意料,只得抬出權威,回答道:“這是朱熹朱文公說的。”戴震立刻問道:“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師回答:“是宋朝人。”戴震又說:“孔子是周朝人,與朱文公相隔差不多兩千年,朱文公怎么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話呢?”老師頓時啞口無言,只好說道:“你真是一個勤學好問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后來,戴震果然成為“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間《四庫全書》的主要纂修官。
戴震與歷史上眾多學問家一樣,都是“學與思”的典范。在當今社會,人人都能樹立學習進步的目標,都能熱火朝天地追求理想,但現實情況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雄心壯志常常變得心灰意懶。季老說:“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嘛!”但很多人的學習熱情被日常的瑣碎磨滅,或以“人窮志短”為借口,最終放棄了學習和進步,更不敢大聲疾呼:“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種普世價值觀,就是活到老,學到老,行到老。然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人們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思而學”的真理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因此季老常諄諄教導后輩,傳統的價值觀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要將其定為終身的追求。因為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不管是為了怎樣的理想,最后都落腳在這樣一種價值觀上。
所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今天的真正含義是: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則謂之“思”;然而只有“思”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學”,即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地行動,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最終達成“思”與“學”的統一,即樹立自己的理想抱負,并為之而努力奮斗。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冰心老人曾題寫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同時要知行合一,將所學的知識和智慧運用到實踐當中,有所作為,也有所不為。
對于“知與行”之間的關系,許多先賢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先知而后行,有人說先行而后知。陶行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原名文濬,早年信奉王陽明的“知行說”,因而把“文濬”改為“知行”。后來在教育實踐中,他認識到自己年輕時對“知與行”不甚明了,因而立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學習目標。
有一天,一位學生課下給他一張小紙條,上邊寫著:“先生既然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卻名叫‘知行’是何故?”于是在43歲那年,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為陶行知。
事實上,“知”與“行”孰先孰后并沒有固定的標準,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關鍵要掌握“知行合一”。對此,季老的解讀是:“‘知與行’正如‘學與思’一樣,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最正確的。僅僅知道道理還不夠,還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用自己知道的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行動中不斷檢驗自己的所知,在此基礎上去追求新知。”
回望百年之前,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家不家,國不國”,遭受列強的肆意欺凌,生命安全無從保障,更無法談及尊嚴和幸福。終于有一天,十幾名有識之士懷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從嘉興南湖一艘小小游船開始,將他們的“知”付諸于“行”,毀家紓難,用鮮血和犧牲詮釋理想。正是他們的“知”讓中國人站了起來,他們的“行”則是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
如今的中國民富國強,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尊嚴且幸福地生活著。我們可以在“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目標,實現“中國夢”。相信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華民族將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篇:季羨林:談孝:最悔子欲養而親不待
下一篇:季羨林:談學術研究:想要有所進步,必要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