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高貴一點,生活悠然一點
欲望往往會一發不可收拾,破壞人內心的寧靜,讓人浮躁、活得累,所以,我們往往對欲望持否定批判的態度。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人的一種客觀屬性。在一個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就會想要新的需求。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需求是變化的、遞進的,是由“幸福遞減定律”所決定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需求依次呈階梯狀分布。生理需求是人類最根本最直接的需求,但是給人的滿足感小;而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最高層的需求,往往是在前面四種需求都得到滿足以后才會去追求,但它帶給人的滿足感最大,滿足這類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實現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每個人都沿著“需要層梯”向上攀登,一個需求滿足以后,又會有新的需求產生。而新需求的產生有兩個決定性因素:一是個體感到缺乏些什么,即不足感;另一個是個體期望得到什么,即求足感。一般來說,當人們有不足感和求足感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為了擺脫這種情緒,會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驅動力去努力追求,一個需求被滿足以后,隨著滿足感逐漸消失,又產生了新的不足感或求足感,進而引起新的需求。如此周而復始,不斷遞進,得隴望蜀,永不知足的心理就是這樣產生的。
其實,就欲望本身來說,它是中性的,是因為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不同,才使欲望有了善惡、好壞之分。
有的人在自己低層次需求得到一定滿足的時候,就向高層次發展,進而以欲望為動力提升了自己、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等有著巨大財富和較高精神追求的人,已經把金錢只看成一個“數字”,而他們的衣食住行也盡可能從儉,保證了照顧好自己以后,他們積極從事慈善事業,還把財產捐給社會。他們的追求已經超越了物質的低級層面,開始追求比較高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相反,有的人永遠將需求停留在低層次,而且不斷地把它擴大化,靈魂因而變得浮躁,他們精神空虛、虛榮自私、驕奢淫逸,最終在這樣的低級欲望中走向墮落。
人的欲望的確是無窮無盡的,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如果能用積極的價值取向加以引導,它不僅會成為我們積極進取的強大動力,也不會破壞內心的淡定寧靜,更不會讓我們活得累,反而會讓生命得到升華,人生格局更加廣闊,內心變得更加豁達、淡定、寧靜。
因此,升華自己的欲望吧!
上一篇:是什么讓我們的生活難得悠然
下一篇:沉淀,生活便能由濁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