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真相,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人的第一需求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最基本要素是確定感,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然后,才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人最恐懼的往往不是現實本身,而是不確定——當確定了,不管事情有多糟糕,我們就可以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了。
確定感和具體的行動,會使人體產生積極的分子,利于身體的療愈,而恐懼會消耗人很多能量。
人得知不好的消息時,情緒一定會低落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對身體也會有影響,但不會永遠低落。
心理學研究有個發現,不管經歷了多么不好或者多么好的事情,半年之后都會回到原來的心理狀態。比如,一個因車禍而癱瘓的人,不管外人看來多么悲慘,當事人一般在半年后會回到他以前的心理狀態。一個中了彩票的人,也會在半年后回到他以往的生活狀態。而長久的不確定,會使人一直處在焦慮中,而焦慮和恐懼對人的傷害會大得多。
那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每個人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以壽終正寢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例外。所以我們不要等到自己或者所愛的人得了絕癥,再安排一切。
1.對自己
許多人害怕和家人談身后的事情,其實從現在就可以開始思考——如果生病或發生意外了,你希望家人如何處理。
包括要不要告訴你真實情況。如果長期昏迷成為植物人,你希望家人如何做?你希望自己的身體怎么處理,做不做器官捐贈?骨灰安放在什么地方?還有你對每個人的安排和期待是什么?你的遺物、遺產怎么安排?舉不舉行葬禮,以什么形式,希望誰來參加?
2.對他人
大多數人都特別害怕死亡,也害怕死亡的告別,面對即將離世的親人,不知如何說這件事,怕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所以經常躲躲閃閃,回避和不敢面對。讓我們所愛的人在極度的恐懼和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對彼此都非常悲哀。
疾病已是事實,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在身體痛苦的基礎上雪上加霜。孤獨地面對現實的痛苦和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是更大的痛苦和悲傷。
其實人最怕的就是孤獨,孤獨中,最怕的是沒有被理解、被接納,沒有心的連接,孤獨地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的害怕、擔心、回避、不敢面對,其實源于我們自己。只有我們自己能夠真實地面對病痛和死亡,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所愛的人。
患重病和年邁的人,都會考慮死亡的問題。他們中有的不敢面對,有的怕親人傷感、難過,不敢提及、討論這個話題,就像一條被堵的河流。也因為如此,常常心存不安,使得彼此都小心翼翼,但回避往往使人更加恐懼,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而應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面對。
面對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你想跟他說的話都告訴他。很多人在父母或者親友離開以后,覺得非常愧疚,因為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再聽到你對他的愛和感謝,你對他的道歉。留下太多未盡的情,未了的愿,未告白的愛,未言的悔恨。逝者永息,生者難眠。
干嗎要等到在葬禮上、在墓碑前悔恨和傾訴呢,你可以在他臨終前就告訴他所有的話,讓他在溫暖的懷抱和支持中離開,而不是孤獨而凄涼地帶著很多遺憾離開這個世界!
每一個生命即便在最后的時光,也應享受充分的尊嚴和愛。
上一篇:情緒梳理第三步:情緒ABC
下一篇: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