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每個人都需要友情,分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耙环菘鞓?,假如你學會和身邊的人一起分享,那么你就會擁有兩份甚至是更多份快樂。假如你有一份痛苦,向身邊的人訴說,你將只剩下半份痛苦?!?/p>
懂得分享的人其實是懂得人生的人,一個人再怎么快樂,沒人分享,時間長了也會覺得沒有意義。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一個人笑笑很快就過去了,而兩個人、三個人抑或是一群人一起笑的話,我們會笑得更舒心,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所以,我們要學會和身邊的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所有酸甜苦辣,而這也是生活的大智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農民一次從外地換回了一種品質優良的小麥,這種品種的小麥種植后,產量大大增加,這讓農民非常高興,在周圍人的眼中,他成了一位種田能手,很多人來向他學習種植小麥的經驗。但是這位農民不是一位樂于和別人分享成果的人,他害怕自己的小麥良種被別人偷走,因此他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秘密,同時拒絕鄰居和他兌換自己獨有的優良小麥的種子。
第一年、第二年,他一個人獨自享受著小麥豐收的喜悅。然而好景不長,第三年,他發現自己的良種變得和周圍普通的麥子一樣了,到了第四年,他的麥子產量連普通麥子的產量都達不到了,不僅產量銳減,而且病蟲害還不斷增加。
農民趕緊帶著自己所謂的優良小麥種子去了城里的農科院找專家求助。專家看完種子再聽完他的敘述,告訴他,之所以“良種不良”是因為在他周圍的小麥都是普通的品種,在不斷的生長過程中,小麥會通過花粉進行相互傳播,這樣一來,良種就發生了變異,品質自然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個故事發人深思。在工作中,一些人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害怕別人分享自己獨有的成果而時時提防、處處保守,以至于他們身邊沒有朋友,而且,更嚴重的是,這些人因為過于自私和狹隘,使自己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地步,最后的下場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優勢喪失,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人一定要懂得“分享”的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擁有“分享”的胸襟和大度的胸懷,無論是自己的成果還是經驗都要樂于和別人分享,只有懂得分享、樂于分享,才能讓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也才能和別人在互相交流中取長補短,增長自己的見識,從而更有助自己的發展。
北京孩子小時候住在胡同大雜院中,那時左鄰右舍會一起分享生活中點滴的美好和痛苦,有些老人到現在都對那時很多生活的細節念念不忘,那些細節回憶起來依然是那么溫馨。那個時候,有的人家里做了好吃的,院子中其他人家就會收到好吃的東西:有些人家自己做的肉包子、有些人家老家送來的土特產、有些人家里遇到喜事時發的喜糖、雞蛋之類的東西……全院人家都會分享。這些東西不值幾個錢,但是因為有人愿意分享,所以,生活才顯得更加快樂,鄰里之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記得我考上大學那會兒,剛接到通知書,老媽就急著趕緊把這一好消息分享了出去,不一會兒,家里就變得熱鬧了起來:鄰居的張奶奶來了,笑呵呵地恭喜我,還帶來一包我最愛吃的糖;王嬸嬸一邊抱著孫子一邊也過來聊天;還有許多人湊到了我們家。我在那個時候無比的高興和自豪,我發現,原來自己的一點成就和別人分享了之后竟然會如此開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些人這樣抱怨:“為什么現在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這么冷漠?”其實,假如我們只是在生活中抱怨,而不懂得付出愛心,不懂得分享,那么,我們就會永遠缺乏人情味,當然也體會不到生活中分享的樂趣。
很多時候,當你和他人分享憂愁和痛苦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分享他人的愛心,因為他人或許會在勸慰之中理解你、關愛你,給你輸送溫暖,鼓勵你重新振作……這樣一來,你會減輕痛苦,重獲心靈的快樂,而這就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或者有人會問:“什么樣的分享最有意義?”對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杜甫的名詩《客至》中有這么一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這句詩很好地闡釋了“分享”這一主題:詩人獨自在家中感到孤獨,但在此時,與鄰居飲酒聊天之后,詩人不再覺得孤獨,而是覺得非常高興,因為他的感受有人和他一起分享。所以,人需理解,在理解前需要懂得真心實意地分享。
分享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也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分享能讓人們的心境變得高遠,心情變得快樂,分享之后,人們會發現生活中多出了很多色彩,自己的世界也變得“山清水秀”,何樂而不為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我們都成為在生活中會分享的人吧。
上一篇:愛的真諦在于無私奉獻
下一篇:用心過好每一天